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阿拉善

保護與傳承並重 非遺與時代共融

2023年08月03日09:1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阿拉善盟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注重發揮非遺的時代價值和社會功能,創新表現和傳播方式,使多彩非遺充分吸收現代元素,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文化綻放出無限魅力。

  前不久,在全國第18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阿拉善盟舉辦了主題宣傳展示活動,現場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蒙醫藥膳雙鍋湯療法、描金漆繪畫、梭梭柴建筑搭建技藝、藥物“朝熱拉乎”療法項目保護單位授牌,展示了該盟駱駝骨雕、阿拉善仿古地毯、蒙古刺繡、馬頭琴技藝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成果,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阿拉善非遺的迷人魅力,這既是阿拉善人共有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阿拉善博物館、額濟納博物館中建設非遺展廳,共展示近50個非遺項目,通過挖掘講述每個項目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不僅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脈傳承的載體。為了讓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質升級,阿拉善盟先后組織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節慶活動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進賣場、進軍營等活動,將長調民歌、蒙古象棋、沙力搏爾式摔跤、鹿棋、馬頭琴、陶布秀爾、薩吾爾登等非遺項目納入民族中小學興趣課,使多彩非遺成為對青少年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沙力搏爾式摔跤入選國家“優秀保護實踐案例”,阿右旗沙嘎游戲項目與額濟納旗非遺進景區活動分別被評為全區“非遺進校園”“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近年來,阿拉善盟堅持“以保護促傳承、以傳承促發展”的工作原則,著力推進產業融合,形成了“優勢項目引領、品牌項目扶持、瀕危項目搶救”的多元化保護格局。鼓勵傳承人積極申報傳統工藝工作站、傳統工藝就業工坊,充分依托傳統工藝帶動就業和穩定增收。阿左旗金鋼馬鬃繞線絲繡有限公司與額濟納旗薩仁格日勒毛氈刺繡工作室被評為自治區非遺就業工坊,為殘疾人員、家庭困難人員提供免費學習和就業機會,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記者走進阿拉善盟國家級非遺項目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自治區級傳承人陶格日勒的自治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傳習所展廳看到,這裡的展品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欣賞、拍照留念。展廳裡,大到設計制作,小到懸挂擺放,每一個作品都凝結著傳承人陶格日勒及其弟子們的心血。

  “我們的作品經圖樣設計、剪裁、貼布、繞線、堆制、縫制等19道工序制作而成,有立體感,不易變形,能夠長久收藏。2021年6月,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希望能做更多好作品、帶更多好徒弟,把這一非遺項目好好傳承下去。”陶格日勒說。

  據了解,2019年,阿拉善盟印發實施《阿拉善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該盟還將非遺保護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非遺在蘇木鎮”“非遺在街道社區”、建設地方非遺館、推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配套改建新建傳承體驗中心等重點工作納入規劃。阿拉善盟積極組織申報自治區級(駱駝文化)生態保護區,開展黃河流域、長城沿線非遺調查,對全盟非遺代表性項目和資源進行科學、准確、全面的調查,掌握其種類、數量、分布情況和存續狀況等,完善非遺檔案,推動黃河、長城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

  據統計,截至目前,阿拉善全盟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保護項目9個、自治區級62個、盟級113個、旗級23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位、自治區級88位、盟級292位、旗級816位﹔建立了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個、文化藝術之鄉7個、非遺就業工坊2個、非遺旅游體驗基地2個、非遺傳習基地2個,以及盟旗各類非遺傳承基地66家,16個非遺項目入選盟級“名師帶徒工作室”項目名錄﹔4條非遺特色精品旅游線路入選自治區級非遺線路,現有5個自治區級非遺教育實踐基地,4個非遺特色村鎮、街區,6個第二批自治區傳統工藝振興項目,為該盟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記者 劉宏章 通訊員 閆琛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