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破解資金與管護難題 受益主體由配角變主角

扎賚特旗:“先建后補”模式讓糧田變良田

2023年08月03日09:0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夏日雨后,空氣中透著絲絲涼意。興安盟扎賚特旗蒙業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魏建明來到田間,仔細察看水稻的生長情況。經過高標准農田建設后的稻田阡陌縱橫,微風拂過,綠浪如波、稻香陣陣,正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沒有進行高標准農田改造前,路上都是坡坡坎坎。現在路修好了,插秧、收糧時機械都可以進場,澇能排旱能澆,非常方便。”魏建明指著眼前的1950畝稻田說,高標准農田建設完成后,他對合作社今年的高產穩產充滿信心。

  作為全國產糧大縣,扎賚特旗農業成績耀眼: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光環背后,少不了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加持。

  今年,扎賚特旗入選國家首批整區域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試點,為充分調動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扎賚特旗積極探索高標准農田“先建后補”建設新模式,讓受益主體從配角變為主角,為糧田變良田按下“快進鍵”,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先建后補’省掉好幾個環節,極大地縮短工期,我們當年建設,所有設備都發揮了作用。”魏建明掰著手指算了一筆收入賬:項目實施后,這1950畝水稻可實現畝增產100公斤以上,年增加糧食產量19.5萬公斤以上,增收近70萬元。

  過去,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一般在春節后獲批。施工設計、工程招投標完成時間與大田播種、水稻種植期交叉,開工時間往往在10月份以后,項目當年完工壓力巨大。“先建后補”模式實現了早立項、早審批、早開工,有效化解了農時與建設矛盾。

  “‘先建后補’模式,群眾支持率更高,佔地、架線、修路、打井幾乎沒有阻力,形成了人人建設、人人管理、人人使用的良好局面,保証工程高效實施。” 好力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唐子健介紹,“先建后補”模式,在項目審批流程上簡化很多手續,能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完工,當年投入使用,讓農民群眾提前受益。

  眼下,正值玉米生長的關鍵期,也是田間管護的黃金時期,在胡爾勒鎮浩斯台嘎查的一塊田地裡,一架植保無人機平穩起飛,在嫩綠玉米和行間套種的大豆地上空來回作業,均勻地將藥劑噴洒在庄稼上。

  扎賚特旗禾豐家庭農牧場負責人杜文義望著長勢喜人的庄稼樂得合不攏嘴,就在去年,這2350畝耕地還是一片分散經營的普通農田。

  今年初,杜文義申請高標准農田“先建后補”項目,以土地流轉、置換的方式流轉農戶土地,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進度,有效提升了項目質量,解決了建后管護難題。

  高標准農田“三分建,七分管”,“先建后補”模式,不僅大幅縮短了工期,緩解了“項目等錢”的問題,還為項目中常見的建后管護難題,提供了破解之道。

  “這些高標農田設施都是我們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建設時也以方便實用為准,質量有保証,管護也有保証,期間一旦壞損,我們就需自費維修,所以大家像自有資產一樣愛護它們。”杜文義說,農場除了安排人員干農活,還要負責進行設施管護,明確責任,對水、電、路、林、渠等實物工程進行重點管護,對土地平整、除雜清淤進行精細管理。

  今年,扎賚特旗好力保農業專業合作社、扎賚特旗蒙業水稻專業合作社、扎賚特旗牧仁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和扎賚特旗禾豐家庭農牧場,以“先建后補”模式進行了高標准農田建設,共計6700畝。項目建成后實現畝均節水20%,畝均糧食增產100公斤以上,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先建后補’模式實現了建設、使用、管護一體化,糧食產量、工程質量、土地產能、經營水平的提高和社員收入、耕地地力、租賃價格、規模集約的提升。”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毛志坤介紹說,未來,扎賚特旗將根據《興安盟“先建后補”農田建設項目2022-2025實施方案》,鼓勵和支持更多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高標准農田建設工作,努力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為糧食連續豐收提供重要支撐。(記者 高敏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