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追青逐綠繪就沙海生態壯美新畫卷
巴彥浩特鎮生態秀美。
播撒綠色的希望。
風光秀美的賀蘭山。
萬畝梭梭林接種基地。
盛夏的阿拉善大地,滿目蔥蘢、綠意盎然,大漠披綠、戈壁點翠,猶如一幅遼闊壯美的巨幅生態畫卷,處處涌動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澎湃力量,迸發出綠色發展的生機活力。
7月27日至28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暨荒漠化綜合防治現場會在阿拉善盟召開,國家發改委、林草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計劃單列市發展改革部門、有關重大項目單位負責人、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阿拉善,實地觀摩阿拉善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成效,共商綠洲生態保護、科學防沙治沙、構建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大計。
27萬平方公裡的阿拉善盟位於黃河“幾字彎”頂端,境內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全盟沙化土地面積19.7萬平方公裡,佔全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的50%,是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點區域。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潔淨,近年來,阿拉善盟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保護、飛播、封育、造林等舉措,營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使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在2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鋪展出一幅幅多彩的生態壯美畫卷,形成了荒漠化綜合防治的“阿拉善經驗”。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大漠戈壁披綠裝
走進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阿日善飛播區,成片的花棒、沙拐棗、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蔥蔥、隨風搖曳,有些枝干甚至達到了2米多高,讓曾經荒蕪的大漠煥發出勃勃生機。
阿日善飛播區位於烏蘭布和沙漠南緣,過去這裡風沙已侵襲到賀蘭山北坡,為了確保黃河、賀蘭山的生態安全和烏吉鐵路等交通線的暢通運行,2001年,阿拉善盟開始對這一區域開展飛播造林,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植被覆蓋度由原來的3%提高到現在的36%,流沙被全部固定,有效發揮了“阻沙上山”“阻沙入河”“阻沙斷路”的作用。
“飛播造林作為阿拉善生態建設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規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與阿拉善地廣人稀的特點相符合。如今,飛播造林治沙已成為阿拉善生態建設的最大亮點和全國治沙示范。”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說。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阿拉善盟以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圍繞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目標,堅持“保護與建設並重,保護優先”的林草發展方針,以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治理工程為依托,以社會公益造林項目為補充,採取“灌喬草相結合,以灌為主﹔封飛造相結合,以封為主”的林草治沙技術措施,大力推進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在長期與風沙的抗爭博弈中,逐步形成了飛播造林種草、圍欄封育、人工造林種草“三位一體”的防沙治沙生態屏障建設格局,使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截至目前,阿拉善全盟累計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9100多萬畝,全盟草原和森林資源總面積分別達到13552.05萬畝和30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不足15%達到23.18%。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長海蓮說。
通過40多年飛播林草治沙,阿拉善開創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飛播造林治沙成功的先例。截至2023年上半年,阿拉善盟累計飛播造林705萬畝,飛播區植被覆蓋度由5%提高到50.4%,在騰格裡沙漠東、南緣和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形成了兩條總長460公裡,寬3到20公裡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有效遏制了騰格裡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前移擴展危害,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播區內還逐步建立起了良性演替的穩定生態系統,植物種類增加了數十種,昆虫、兩棲動物,以及兔、狐狸、鷹隼、獾、刺猬、黃羊等野生動物在飛播區內不斷繁衍生息。
阿拉善還積極探索社會化造林治沙,2010年在實施造林補貼試點項目的基礎上,該盟結合實際出台了《阿拉善盟重點城鎮營造防護林優惠政策》,全面推行社會化造林綠化和防沙治沙,在全盟大力推廣人工造林“先造后補”、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專業隊伍造林等新機制、新模式,並全面推廣應用機械打坑等實用抗旱造林技術,進一步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工程質量,也改變了治沙造林林業部門單打獨斗的場面,社會力量逐步成為造林綠化主角。2020年,新修訂的《阿拉善盟營造防護林補助政策實施辦法》正式印發實施,政策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該盟林草生態保護與建設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
如今的阿拉善,生態意識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支企業和農牧民社會化造林治沙的大軍,在昔日的沙海“繡”出了一片片新綠洲。截至2022年末,全盟已累計實施社會化營造林760.615萬畝。
統計數據顯示,阿拉善盟森林覆蓋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不足15%達到23.18%。沙塵暴次數由2001年的27次減少到近幾年的3—4次。
防沙治沙生態屏障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隻有起點沒有終點。如今,持續為阿拉善披綠裝、逐夢沙海變綠洲的征途步履愈加堅定、思路愈加清晰,隨著氣勢恢宏的綠色發展畫卷持續鋪展,一個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生態秀美的阿拉善生態鏈正在形成。
持續強化生態保護修復 壯美錦繡“母親山”入畫來
盛夏的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清晨的空氣中彌漫著絲絲涼意,沁人心脾。護林員劉學文將食物、水、GPS定位儀等逐一裝進背包,打開手機上的智能巡護APP,和其他兩名護林員一起開始了一天的深山巡護工作。巡護途中,他們偶遇結伴覓食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岩羊和馬鹿,這些賀蘭山的“精靈”們絲毫不驚,徑自悠然遠去……
“以前這些野生動物都在深山腹地活動,現在生態好了,他們下山透氣的頻次越來越高,有時一次能遇見100多隻岩羊。”在賀蘭山保護區工作了37年的護林員劉學文,談起岩羊、馬鹿這些“老朋友”,就有說不完的話。
動植物是生態系統裡最活躍的因子。生態環境好不好,野生動植物是否繁盛是最直接的體現。
賀蘭山是阿拉善的“母親山”,也是我國西部重要的天然生態屏障,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黃河、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華北地區生態安全。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阿拉善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筑牢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的使命擔當,持續加強賀蘭山生態治理和修復,堅決保護好“母親山”。如今,一幅由藍天、碧水、淨土和日益壯大的動植物種群、風景秀麗的景區景點共同織就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賀蘭山徐徐鋪展。
從20多歲的小伙到如今59歲的老林業人,劉學文在護林這條路上一走就是30多個年頭。因為常年守護在保護區,管轄區域內不同海拔生長著什麼植物、哪裡有水源、哪裡有野生動物,劉學文都如數家珍。
頭頂的參天大樹,腳下的動物腳印,哪裡有什麼變化,他都心知肚明。“我親眼見証了賀蘭山從採伐到退牧還林,進入全面保護的轉變歷程,感觸特別深。”劉學文說,上世紀80年代,由於過度開採和超載放牧,賀蘭山生態環境一度遭受嚴重破壞,林草植被明顯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動植物種群數量銳減,為人們敲響了生態警鐘。1999年,賀蘭山實施退牧還林移民工程,數千牧民趕著20多萬頭(隻)牲畜下山……從此,賀蘭山得以休養生息,生態環境開始逐年恢復,林草植被自然更新能力不斷增強,野生動物群落逐年復壯。2000年之后,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啟動,阿拉善盟毅然停止了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天然林撫育間伐和木材銷售,圍繞賀蘭山生態保護建設目標,突出資源管理、生態修復、科研監測等重點全面開展工作,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實踐問題,更是思想認識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阿拉善盟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啟動實施了賀蘭山保護區及周邊環境整治行動、內蒙古賀蘭山地區生態環境隱患集中整治攻堅戰和內蒙古賀蘭山地區生態環境隱患精准治理攻堅戰。伴隨著賀蘭山生態保衛戰的打響,阿拉善盟持續加大賀蘭山保護區森林防火力度,強化森林資源管護,全方位搭建管理局一管理站一管護站三級保護管理體系,形成保護區“人防+技防”“徒步巡查管護+無人機巡查+視頻監控”巡查管護的立體化資源管理模式,不斷推進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為長效保護、治理賀蘭山,阿拉善盟還制定了《阿拉善盟委和行署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阿拉善盟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發現機制實施意見》,並與寧夏賀蘭山保護區建立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堅決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持續提升賀蘭山乃至全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能力。
一山寧而萬物生。如今的賀蘭山,森林面積由過去的36.8萬畝增至58.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1.6%提高到57.3%﹔野生動物岩羊由1.6萬隻增加到5余萬隻,馬鹿由2000多頭增加到6000多頭﹔山間明流由13條增加到21條。2021年5月,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世界級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身影被紅外相機拍到。時隔半個多世紀,內蒙古賀蘭山重現雪豹身影,既為賀蘭山增添了一道靈動音符,也成為這裡生態恢復的重要標志之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賀蘭山,這座承載歷史、書寫當下的巍峨山脈,必將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成就更加綠意盎然的阿拉善。
水生態持續向好 “水清岸綠”潤澤駝鄉大地
走進額濟納旗居延海濕地,湖中郁郁蔥蔥的蘆葦綠意盎然,漫步在湖邊棧道,水清透亮,魚游淺底,鳥翔天際,綠水藍天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怡人景致。
“沒想到,在這茫茫戈壁沙灘還有這樣讓人流連忘返的生態畫廊!雖然不是秋季,但真是應了‘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看著眼前的美景,來自河南的游客王明陽感慨不已。
見証了居延海變化的額濟納旗濕地保護執法大隊隊長徐志剛更是深有感觸,“還記得十幾年前的居延海,沙海茫茫,寸草不見,荒涼一片,如今通過國家實施黑河水量調度和配套水利工程,居延海濕地生態維護系統趨於完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他告訴筆者,近幾年來,隨著居延海生態環境的不斷好轉,絕跡近10年的候鳥特別是天鵝故地重游,湖邊灰雁、黃鴨等已經形成一定種群規模,鳥類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近年來,隨著水生態持續向好,到額濟納旅游觀光的游客持續增多,當地群眾通過開辦農家樂、民宿客棧及出售旅游商品和發展觀光產業等,吃上了“生態飯”,開啟了“致富門”。“有了良好生態環境,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我們銷售農畜產品,一年可增收5萬多元。”額濟納旗蘇泊淖爾蘇木伊布圖嘎查農民劉勇高興地說。
水生態持續向好背后,是阿拉善盟全面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共創美好生態的成果。近年來,阿拉善盟堅持以規劃引領水利建設,積極發揮水利內生動力,不斷完善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通過制定《阿拉善盟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阿拉善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阿拉善盟“十四五”水資源配置利用方案》《阿拉善盟主要河湖管理保護重點工作台賬(2021—2025)》等文件方案,搶抓建設機遇,夯實水利基礎,加快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相繼實施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節水增效建設項目、農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牧區儲水窖工程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從根本上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騰格裡沙漠東緣等11條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項目完成綜合治理面積115平方公裡,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努力,黃河內蒙古阿拉善盟應急分凌(洪)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烏蘭布和沙漠生態鎖邊引水工程推動順利,黃河西岸補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盛夏時節,華燈初上,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居民在巴音湖邊悠閑漫步,享受茶余飯后休閑健身的美好時光,感受這一方湖水帶來的青蔥蓊郁和夏日清涼。“我們每天都會帶著孩子來這裡欣賞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心情特別舒暢。”居民楊欣怡說。曾經令人掩鼻而走的“臭水溝”三道河溝,如今“逆襲”成為巴彥浩特城市景觀“打卡地”。這些改變是阿拉善盟持續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打好碧水保衛戰的成果。
近年來,在提升城市水環境方面,阿拉善全盟各級水務部門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落實河湖長制為抓手,圍繞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和城市黑臭水體等水環境階段性目標,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掀開了城區治水新篇章。“十三五”期間,全盟實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187個,黃河(阿拉善段)和額濟納河各斷面水質均穩定在Ⅲ類標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自治區下達的指標范圍,全盟無劣Ⅴ類水體和黑臭水體。全盟完成水主要污染物減排項目70個,其中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35個、氨氮減排項目35個,累計削減化學需氧量1094噸、削減氨氮排放量85噸。
水生態的持續改善不僅體現在細微的數據裡,更看在老百姓的眼中。日前,阿拉善盟河長辦凝聚多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難,依法清理整治黃河阿拉善盟段河道管理范圍內“李開元—蒙古包”及周邊建筑物,恢復了河道原貌,徹底根除涉河“老大難”問題,這只是阿拉善盟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阿拉善盟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進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必須堅持水岸同治,統籌好陸上水上、地表地下,統籌好水資源保護與水環境治理,統籌好河湖生態空間管控與水污染防治。”阿拉善盟水務局三級調研員李祎斌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想根治河湖頑疾,必須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充分發揮河長制在流域治理中的引擎作用。守護綠水青山,要面對不少難啃的骨頭,我們將充分發揮河湖長制統籌協調作用,主動向長久以來困擾阿拉善盟河湖治理的‘硬骨頭’開戰,利用歷史遙感影像追溯河道內違法違規問題演變過程,持續整治灘區高稈作物禁限種植等一批頑瘴痼疾,確保流域治理能力、治理效果逐步提升”。
河流之變,帶來的是全域環境的“蝶變”。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秀美水韻風光潤澤阿拉善大地,大大小小的河道清水潺潺,如同一條條生態廊道,賦予阿拉善靈動之美。(劉宏章 邰芳 納日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