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區:推進農文旅商深度融合 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黃河西行客棧。
滿巴拉僧廟。郝飚 攝
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
海南區的特色文旅產品。
魯婷和她的黃河石彩繪。
海南區第二十九屆廣場文化藝術節。
烏海市海南區,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如母親般哺育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深厚博大的黃河文化也讓這裡有了發展的依托。近年來,海南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弘揚北疆文化,圍繞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農文旅商消費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推動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努力做強農文旅商產業融合這篇大文章。
走進“北方海南” 領略文旅風採
黃河穿海南區而過70公裡,為這裡留下了豐富的黃河文化旅游資源。該區不僅擁有高山草甸、被譽為植物界中的“大熊貓”——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四合木等自然旅游資源,還擁有黃河西行客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明長城、蒙醫學府滿巴拉僧廟等歷史人文景觀。
盛夏時節,位於海南區賽汗烏素村的黃河西行客棧迎來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天下黃河向東流,但九曲黃河自寧夏進入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境內卻一路北上,走到這裡便改道西行。盛夏驕陽似火,西去的黃河與黃綠相間的林帶草地、黃牆紅瓦的民居小院相映成趣。
黃河西行客棧是海南區精心打造的文化旅游項目,集觀光、民俗體驗和農家樂為一體。負責開發建設黃河西行客棧的烏海市君晨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馬新義告訴筆者,10年前這裡還是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基礎設施滯后,村民也沒有致富門路。
近年來,海南區圍繞“突出黃河特色,做強旅游產業,建設美麗鄉村”的思路,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游。經過多年發展,黃河西行客棧再現黃河風情美景,成為烏海市及周邊地區頗有名氣的景點。與此同時,黃河西行客棧在海南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打造黃河入蒙首站文化IP,推出黃河入蒙觀光、黃河風景體驗、黃河美食品鑒和鄉村休閑旅游等活動,這更加擴大了這裡的知名度,每到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
海南區書畫院的魯婷從小生長在黃河邊,自小就喜歡黃河石。前幾年,她嘗試將潑墨造型和工筆技法運用到黃河石彩繪創作中,沒想到,形態各異、朴實圓潤的黃河石被賦予藝術特性后,一下子火了起來。如今魯婷的黃河石彩繪也成為了海南區一張特有的文化名片。
近年來,海南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時間節點、講好黃河故事等題材,積極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結合黃河文化、農耕文化、“三線精神”創作書法、美術、剪紙、文學、音樂視頻MV等作品。其中,擼板呱嘴創始人袁沛耀《嘮家常》作品獲第十三屆內蒙古自治區藝術“薩日納”獎曲藝表演獎,魯婷黃河石彩繪《福河兒女》系列石獲第十三屆內蒙古自治區藝術“薩日納”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同時,海南區還編撰完成《口述黃河入蒙第一站》《逐夢黃河幾字彎》《黃河幾字彎上的激情歲月》書籍,啟動自治區首家黃河入蒙第一站線上博物館項目,並列入自治區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大力弘揚新時代黃河文化。
黃河這一段,有著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盛產優質鮮食葡萄和優質葡萄酒。賽汗烏素村的陽光田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當地有名的葡萄酒生產企業,近年來,搭著村企合作的快車,賽汗烏素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葡萄小鎮”,與村庄融為一體的陽光田宇國際酒庄還成為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坐落於海南區拉僧廟鎮圖海山上的滿巴拉僧廟修建於乾隆43年(公元1778年),是一座少見的經醫雙修寺廟,更是內蒙古西部地區最早的蒙醫學府。僧人們在鑽研佛法的同時也精修醫學教義,他們利用附近的藥材研究出數十種蒙藏藥秘方,造福一方百姓。如今的滿巴拉僧廟已是集蒙醫體驗、民俗風情觀光為一體的國家3A級旅游區。
今年“五一”假期,位於海南區的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園迎來不少本地和外地的游客,大家走進這裡,參觀、了解和感受小三線建設的歷程和軍工文化。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是內蒙古首個軍工文化“三線記憶”紀念館,全面反映了上世紀60年代內蒙古小三線軍工系統建設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小三線建設者艱苦創業的激情歲月。近年來,海南區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在留住地區特色的城市歷史記憶,有效保護歷史文化和歷史建筑的同時,也為文旅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加速融合發展 培育精品項目
黃河岸畔美麗的賽汗烏素村、浪漫靜謐的葡萄酒庄、古老神秘的滿巴拉僧廟、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園……如今,這樣的特色景點讓很多來過海南區的游客都流連忘返,大家不禁感嘆,原來祖國北方也有一個美麗的海南。
目前海南區共有5個A級旅游景區,其中,4A級旅游景區1個、3A級旅游景區2個、2A級旅游景區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自治區星級旅游接待戶3家。
聚焦這些文旅資源,海南區近年來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IP,著力推動農文旅商融合發展。在打造消費業態和場景方面,海南區一方面積極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場景和文創產品,繪制黃河幾字彎手繪牆,設立“黃河入蒙首站”黃河石標志和母親河形象標識,建設“海南黃河西行客棧”“我們如此熱愛黃河西行客棧”打卡點景觀小品﹔舉辦首屆“根植文化沃土 創享北方海南”文創設計評選大賽,打造小三線原創文化產品“奪冠第一槍”酒、“三線盲盒”,文創企業原創產品烏海硯,黃河文化手繪黃河石“福河有機糯玉米碴”“福河手工面粉”等文創產品,積極參加各類文博展會。特別在今年,海南區文創產品首次在全國文博會亮相,全方位展示了海南區文化產業新成果、新魅力。
另一方面,海南區把節慶活動作為激發旅游消費的重要載體,以節興商、以節聚勢,搶抓傳統節日和周末的市民消費需求。今年“五一”假期,海南區舉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游北方海南 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南區一刻鐘生活圈”消夏集市購暨北方海南·黃河風——相遇海南 集市游樂文化旅游活動,開通“紅石榴旅游線路”,打造“民族團結號”專線,設立鄉村振興展位,助力農產品展銷。此次活動累計接待游客34.5萬人次,旅游及帶動周邊收入約650萬元。圍繞“創新風、活躍風、聚氣風、走心風”,海南區還積極開展文藝演出、戲曲表演、經典誦讀、兒童魔法劇演出,以及非遺展演、民俗展演、文創產品展覽、書法作品聯展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惠民活動。不斷為城市增色,讓市民因文化受益。
海南區緊抓重點項目建設,實施海南區鄉鎮多功能全民健身館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推進海南區“小三線”及周邊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治理修復項目,並計劃實施小三線軍工文化園新建烏海市產業工人教育基地建設項目。通過一個個重點項目帶動,開辟農文旅商發展新境界。
為使“沉浸式”旅游和“體驗式”旅游相結合,海南區還開設了悅動風行黃河情之運動線路、自然耕讀天地情之農旅線路、山水田園合家歡之休閑線路、醫養食療保健康之養生線路、不忘初心拓未來之紅旅線路、炫酷科技工業風工旅線路6條精品旅游線路,將全區旅游景點有效整合,分類串聯,供游客選擇。
此外,海南區積極在“農文旅商+”上做文章,積極推進線上服務+農文旅商、文化活動+農文旅商、文旅產業+農文旅商、精品路線+農文旅商、文化生活一刻鐘+農文旅商,不斷推動農文旅商煥發新生機。近年來,海南區著力加強建設“北方海南 黃河風”品牌建設,充分依托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傳統節日等來加速農文旅商融合發展。通過“鄉村集市、音樂節、帳篷節”、元宵節、5·19旅游日、廣場文化藝術節、8·8全民健身日、農民豐收節等因地制宜擴展相應的旅游特色項目及旅游活動,並借助文藝演出、農副產品展銷、旅游產品推介、體育賽事活動、非遺項目展示售賣等形式,宣傳地區文化旅游品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2022年,“北方海南·黃河風”農民慶豐收活動列入全國100個豐收節慶特色活動。
海南區還將文化旅游創意、演藝、工藝美術與旅游資源整合,加快培育文化旅游精品,為文化產業發展開拓了新渠道、新空間。借助魯婷黃河彩繪石設計黃河文化特色旅游產品、以及黃河第一村葡萄、雀兒溝小米、萬畝灘有機面粉等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通過線下售賣產生經濟效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為新時代新征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沿著這條大道,海南區將在挖掘文化資源、推動數字賦能農文旅商融合轉型發展、加強農文旅商融合線上宣傳推廣力度等方面下功夫,持續深入推動農文旅商深度融合,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北方海南”這片熱土。(郝飚 閆振)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烏海市海南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