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實施品牌戰略增強產業活力提升城市魅力

羊草產業發展迅速。 胡建華 攝
開魯紅干椒機選。張啟民 攝
鋁后加工。郭洪申 攝
庫倫蕎麥花海。
玉米晾晒。 張啟民 攝
通遼市深入實施品牌強市戰略,把“培育通遼品牌、打造品牌通遼”作為一項重大任務,堅持“興一個品牌、帶一批產業、強一方經濟”的發展思路,積極推動“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文化—品牌城市”良性互動,全面豐富發展內涵、增強產業活力、提升城市魅力。
7月19日,中國·通遼區域品牌聯合發布會舉行,自治區黨委常委、通遼市委書記孟憲東到會致辭時說,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精華濃縮,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是城市精神賡續的有效載體。賦予通遼這座城市一個貼切而響亮的全域公用品牌,賦予眾多通遼產品更加鮮明而別致的區域標識,這是通遼人孜孜以求的美好願望。
品質驅動 讓品牌“亮”起來
以創新提升品質,以品質擦亮品牌。品牌的背后是品質,品質的背后是創新。通遼市素有“黃牛之鄉”的美譽,多年來在科學養殖、全產業鏈經營方面下苦功,實現規模化標准化養殖,帶動飼草、屠宰、加工、銷售等相關領域快速發展,黃牛產業質效持續提升,形成了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經過多年的蓬勃發展,科爾沁牛業現已成為中國肉牛產業領導品牌之一。科爾沁牛業專注牛肉行業20余年,深耕於牧場田間,用心打造出集種植、養殖、繁育、屠宰、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和創新循環經濟模式,在促進企業品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從產業鏈條中獲得豐厚收益,從草業、繁育,到屠宰、加工,再到銷售、流通,黃牛產業的“通遼發展模式”令世人矚目。
現如今,黃牛全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共榮共贏,帶來了多重紅利。草產品加工企業異軍突起,成長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肉牛交易市場條件日漸完善,生意火爆。牲畜交易市場輻射錫林郭勒盟、赤峰市、興安盟等周邊盟市和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東等十幾個省市區,初步構建了“買全國、賣全國”的發展格局,催生了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牛肉及深加工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
通遼市以良種化繁育為目標,全覆蓋推廣良種應用。建有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和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優質種公牛存欄180頭,年生產凍精350萬支以上﹔2021年,在農業農村部最新發布基因選擇指數和肉牛選擇指數育種值評估中,全國排名前100名種公牛通遼分別佔45頭和17頭,綜合排名全國第一。實施母牛擴繁“萬千百十”示范工程,全市飼養基礎母牛超萬頭蘇木鄉鎮達到64個,超千頭嘎查村達到604個。依托自治區科技廳“科爾沁肉牛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支持,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畜研所、吉林大學等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組建通遼市肉牛育種科研團隊,開展關鍵技術研究、集成、試驗和示范,計劃2025年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純肉用型科爾沁肉牛新品種,填補內蒙古乃至東北地區空白。
通遼市大力發展“互聯網+肉牛”模式,推廣肉牛標准化養殖,打造極具市場美譽度的現代化牧業。肉牛養殖標准化,是指在肉牛養殖的各個環節嚴格按照制定的標准操作實施,包括牛舍建設、肉牛管理、飼料管理、防疫管理等。“科爾沁”品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2005年就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建立並實施28項科爾沁肉牛標准,並且連續多年被選為特供產品優秀供貨商。借助互聯網,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建立了“肉牛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該系統覆蓋了整個肉牛產業,建立了全市肉牛數據庫,實現了活牛和產品質量可追溯,通過輸入產品追溯碼、生產批號等產品的基本信息,就可以查詢到產品的養殖作業、原料運輸、基地加工、成品運輸各個環節。
通遼市依托黃牛資源優勢,在養殖模式、產業布局以及市場領域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不斷放大牛產業的優勢,正在走出一條牛氣沖天的黃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實現以“牛”為媒、推廣通遼。
創新驅動 讓品牌“火”起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就是發展進步的源頭活水,隻有創新,才能佔得先機、取得優勢、贏得未來。創新精神賦予品牌建設持續鮮活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通遼市立足培育發展新動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深化與高等院校合作,組織開展肉牛種子工程、玉米品種培育、蒙醫藥技術體系、新材料研發等重大科技專項,加大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積極創建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產學研平台,著力突破一批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2022年,通遼市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力,產業根基多元穩固。實施節水增糧、奶業振興、“菜籃子”基地建設等11項行動,新建高標准農田27萬畝,玉米示范區單產創東北產區紀錄,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肉牛、生豬養殖規模穩居全區首位。開工建設產業建鏈延鏈強鏈和企業增資擴產、節能技改、智能制造項目300個,千萬千瓦級風光儲氫氨一體化零碳產業園、鈣鈦礦薄膜太陽能光伏組件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實施。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0家、“專精特新”企業4家,營收超百億企業達到5家。園區區域評估成果投入應用,智慧園區項目建設完成,新增標准化廠房25.8萬平方米。開魯冷鏈物流園等28個現代服務業項目啟動實施,哈民考古遺址公園、寶古圖沙漠旅游區晉升國家4A級景區。昶輝生物正式挂牌新三板,實現通遼本土企業上市新突破。
通遼市享有內蒙古“糧倉”“肉庫”之美譽,把握好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契機,全力推進農牧業創新提質,讓“中國碗”盛上更多“通遼糧”。傾力打造玉米全產業鏈,小品種氨基酸產能佔全世界40%,肉牛種質資源、品種改良、養殖規模、交易數量、品牌價值均位列全國地級市之首……“科爾沁牛”“通遼黃玉米”的品牌價值越來越高。全市“風”“光”無限,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之地,科爾沁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成為輻射東北、華北地區的綠色能源裝備制造基地。通遼市正在大力建設鋁鎳硅綠色新材料基地,以超低能耗、超低排放為目標,推動鋁精深加工和鎳基新材料產業的綠電替代、高端延伸,鋁后加工產品延伸至120余種,電解鋁行業煙氣超低排放系統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隨著創新資源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創新指數正逐步提升起來,讓人對通遼品牌認知度越來越高,也讓通遼品牌越來越亮眼。
產業驅動 讓品牌“強”起來
企業是品牌建設的主體。對企業而言,樹立品牌意味著高附加值、高利潤和高市場佔有率﹔對一個城市來說,企業品牌建設深刻契合著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一個企業、一個城市能走多遠,取決於其產業的持續發展,通遼品牌建設還要在不斷的摸索中,發現差距、補齊短板,提高含金量。
發展特色產業是地方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一大實招,作為“中國蒙醫藥之都”,發展中蒙醫藥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最大的蒙藥生產基地、蒙藥材種植基地均在通遼,中國50%以上的蒙藥成藥產自通遼。走進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藥香。該公司始建於1957年,是全國首家國營蒙藥生產企業,目前已發展成為集科研、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全國少數民族醫藥產品定點生產、經營的現代化蒙藥制藥企業。公司在同行業內最早被認定為“內蒙古老字號”,是中國蒙醫藥文化傳承保護基地。
庫倫旗的蕎麥以種植面積廣、產量高、品質好等特點而聞名國內外。近年來,該旗充分發揮“中國蕎麥之鄉”優勢,通過建設基地、培育龍頭、改良品種等措施,壯大蕎麥產業,延伸蕎麥產品產業鏈,不斷擴大“庫倫蕎麥”這一原產地証明商標的影響力。蕎麥產品不但走俏國內市場,還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庫倫旗依托沙漠、生態、美食、美麗鄉村的資源優勢,打造康養小鎮和度假基地,讓綠色經濟創造更多發展紅利。
通遼市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發力,實施新能源倍增、綠電替代行動,全市獲批新能源指標723萬千瓦,建成裝機309萬千瓦,新能源裝機佔比達到54%,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霍林郭勒、奈曼增量配電項目投入運營,國內首台純氫燃氣輪機示范項目落戶通遼。2023年,通遼市積極落實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促進良種、良田、良法、良機、良制融合配套,新建改造高標准農田56萬畝,建設飼草料基地570萬畝,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80億斤以上,肉畜出欄達到900萬頭隻。大力發展綠色特色、節水高效、防災避災型農牧業,著力推動玉米、肉牛、肉羊、奶業、生豬、紅干椒、蕎麥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一批市級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爭創國家優勢特色玉米產業集群。加快推進農牧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壯大“新糧人”隊伍,高質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化聯合體,擴大獸醫社會化服務,發展智慧農牧業,建設現代農牧業強市。(郭洪申 康桂君 賈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