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賽罕”特色零工市場讓靈活就業者好就業、就好業

賽罕區零工市場舉行揭牌儀式
7月19日上午,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首家標准化零工市場在位於金橋“雙創”示范區孵化園的賽罕區就業服務中心正式揭牌運營,揭開了推進零工市場高質量發展、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新篇章。
“我們發掘‘賽罕’在蒙古語裡有‘好’的寓意,在創新支持和促進靈活就業群體好就業、就好業上做文章、下功夫!”賽罕區委常委、政府副區長任杰表示,打造具有“賽罕”特色的零工市場,著力構建布局科學、建設規范、運行高效、服務優質的零工服務體系。
“好就業”的“橋頭堡”
幫零工找活的好消息,早就傳到了小黑河慶豐橋橋頭工市場。大清早沒有攬到活的周大爺和他的工友們,紛紛騎電動車趕來碰碰運氣!因為他們常年站在橋頭等活,在當地被稱為“站橋頭”或“橋頭工”。
在揭牌現場,周大爺難掩激動的心情,嘖嘖稱道“橋頭工有了就業的橋頭堡”。站了半輩子橋頭,他沒想到還能“登堂入室”。二十年前,他從烏蘭察布來到呼和浩特,起初在城中心的鼓樓立交橋站橋頭,后來轉站南二環昭君立交橋……如今隨著年齡增長、體力下降,隻能選青壯年勞動力少的地方,但偶爾也會抱怨“現在年輕人搶活不講武德”。
當他站在現代化零工服務大廳時,已經預感政府規范發展零工市場,很可能改變橋頭工的命運。工作人員熱情向他介紹:這邊是綜合服務區,提供就業咨詢、求職和用工登記、技能培訓、勞動維權、政策咨詢等全鏈條就業服務﹔那邊是待工和洽談區,可以快速發布求職用工信息,現場對接洽談、勞務交易,而且保障候工休息、便民服務,有飲水機能充電……
更讓周大爺暖心的是,求職登記窗口還推出此地話咨詢、指引等服務,由精通內蒙古西部方言的干部,協助他和工友們填寫求職信息,不僅避免了不會寫字的尷尬,還手把手教他們使用自助查詢機、關注“賽罕人社”微信公眾號,及時獲取用工信息、精准對接用工單位。
“經過調研摸底發現,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傳統靈活就業人員,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不會說普通話等就業難題。”賽罕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永軍介紹,除了推出更貼心的“此地話服務”,還優化零工快速對接流程手續,探索實踐更便捷的“即時快招”服務模式,更精准地促進大齡和困難人員群體靈活就業增收。
填完求職登記表,工作人員提醒周大爺,年滿60歲就符合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年齡,可以申請轉入戶籍所在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零工市場也會根據大齡求職者需求,引導和鼓勵有零工需求的雇主“派單發活”,全程“跟單式”幫扶服務。
被疫情攪亂三年,讓周大爺徹底告別了建筑工地。50歲以后,他也曾經去過勞動力市場,但是因為年紀大、沒文化,隻能選擇“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保潔,還不如站橋頭收入高。
無論是找工難,還是招工難,都難在信息不對稱。服務大廳最吸引人的是一面大型顯示屏,循環播放著市場登記的招工求職供需信息。“坐在這裡就能選活兒,誰還願意站在橋頭等活兒啊?”周大爺一邊拍照一邊對工友說。他堅信逐個聯系用工單位,不愁找到適合自己的零活。
“就好業”的“保障網”
近年來,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轄區,賽罕區在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別是今年上半年,賽罕區人社部門按照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精准服務貫穿全程、以點帶面輻射全區的思路,探索構建“1+2+4+N”零工市場服務鏈,推進零工市場進入規范化、制度化、標准化發展軌道,走好符合區情實際、具有當地特色的零工市場高質量發展之路。
任杰認為,賽罕區零工市場的“賽罕”特色,主要體現在促進勞動者“好就業”的底色、“就好業”的成色。高質量建設標准化零工市場,掀開了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新篇章。
“不追求大而全,更注重專而精,專業化市場,精細化服務……”任杰告訴筆者,將標准化零工市場打造成為輻射帶動全區零工就業的“橋頭堡”,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
在他看來,促進大齡和困難等重點群體“好就業”的民生底色,最終落實在線下實體零工市場的“專精特新”。“專”是專門撮合零散務工和靈活用工的專業化市場﹔“精”是提供精細化服務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特”是以賽罕特色零工市場培育地域特色勞務品牌﹔“新”是創新零工市場服務模式,找准融合新就業形態的公共就業服務著力點。
值得關注的是,將賽罕區零工市場打造成為輻射帶動全區靈活就業的“橋頭堡”,織牢做好靈活就業的服務和保障“兩張網”,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供需兩端協同發力的“四輪驅動”模式,正在形成零工服務鏈向最基層延伸,全面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質效的新格局。
在慶豐橋附近新建零工驛站,便是延伸零工服務鏈的有效支點,除了分發用工信息、方便現場簽約,還為零工提供熱水、免費充電、臨時休息等貼心服務,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橋頭路邊”。
此外,賽罕區人社局還積極探索“政銀合作”創新路徑,與轄區部分銀行網點共建延展就業服務領域的零工驛站,面向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推出就業政策咨詢、創業貸款等金融特色服務。
在賽罕區零工市場營業當天,慶豐橋附近的保全庄零工驛站、內蒙古銀行呼和浩特匯商廣場支行零工驛站、雙河路北方人才大樓零工驛站、昭烏達南路街道達爾登社區零工驛站等第一批零工驛站也同時投入使用。這些零工驛站延伸就業服務觸角,打通鏈接零工的“最后一百米”,幫助城鄉居民在“家門口”就地就近就業。
任杰告訴筆者,打造“1+2+4+N”零工市場服務體系,“N”代表零工服務鏈縱向延伸到基層社區的零工驛站,依托社區、行政村建設229個就業工作站,推動基本公共就業服務下沉的服務終端,以點帶面橫向拓展輻射全區、覆蓋全民、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業內人士指出,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並舉,縱橫交錯編織多渠道靈活就業保障網,促進重點群體就業有助於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擦亮更能彰顯高質量發展溫度的“賽罕就業”城市名片。
“見証者”與“建設者”
臨近中午時分,還守在零工市場的周大爺,終於眉開眼笑。這一次他接的是清包,雇主購買老房子衛生間翻新改造的材料,由他組織施工,意味著經常搭伙干活的另外一個伙計也找到了活干。
“從站在風吹雨淋的橋頭等活兒,堵在路邊圍車、追車搶活兒,到坐在冬暖夏涼的服務大廳選活兒、接活兒,連我這個年齡的農民工,都能找到稱心如意的營生,更感謝這些干部想的細想得周到……”談起今天的搶先體驗,周大爺頓時百感交集,站橋頭的辛酸往事歷歷在目。
常年站橋頭的周大爺現場分享零工市場就業感受
就在2018年6月,他賴以謀生的橋頭工市場,還曾經因為行人舉報和媒體曝光,一度被清理整頓過。那時候,慶豐橋車流量、人流量都很大,但是橋面隻能並排通行兩輛車,上百名零工擠滿橋頭造成擁堵和安全隱患,再加上附近沒有公廁,衛生狀況越來越糟糕。
如今,他依然記得慶豐橋兩側從早到晚都有人巡查的場景,站橋頭就像做賊。后來橋頭工被臨時安置在橋南不遠處的保全庄農貿市場東門,那裡車流量相對較少,站一天馬路基本攬不到活。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找零活、掙日薪養家糊口的橋頭工,熬到隻等執法人員一撤走,便又回流到了慶豐橋。周大爺覺得,新建零工市場要接地氣,最重要的是能給零工提供更多的用工機會。
筆者調查發現,有些官辦零工市場不如橋頭工市場熱鬧,就是因為找不到零活,讓許多零工覺得站橋頭靠譜。還有些農民工守在零工市場門口“截活”,導致零工市場“內冷外熱”的現象。
對此,賽罕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志強在接受筆者採訪時坦陳,零工不止是見証者、受益者,更是促進零工市場規范化發展的建設者。從零工實際需求出發,探索建設一個標准化零工市場、若干方便群眾用工求職的零工服務站點、甚至群眾足不出戶就可實現用工求職的互聯網數據加持的“1+N+互聯網”工作思路,旨在謀劃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作為零工市場建設的受益者,周大爺特別贊同將慶豐橋南邊一處青城驛站改造成為零工驛站。更期待在此分發零工市場登記過的用工信息,方便橋頭工進場快速對接,才能實現“退路進站”。
不過,賽罕區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高雲峰表示,正在探索“互聯網+大數據”全新就業服務模式。在“賽罕人設”微信公眾號上加載零工服務程序,可實現供需信息智能匹配在線對接,徹底解決了傳統零工市場信息不對稱、市場秩序亂、權益保障難等一系列問題,努力實現讓數據跑路,讓零工“退路回家”,而對於用工方,則省時省力省心。
賽罕區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高雲峰在保全庄零工驛站向零工介紹零工市場就業服務
高雲峰透露,零工市場最終選址定在金橋“雙創”示范區,除了考量充分利用賽罕區公共就業服務中心人才市場就業服務資源,更看重“星智”孵化園、“薈智”創業園、“數智”產業園集聚優勢,依托數字與產業融合發展賦能零工群體,統籌兼顧促進高校畢業生與農民工重點群體就業。
他還表示,與內蒙古銀行、內蒙古北方人才集團合作共建零工驛站,積累了廣泛動員社會資源擴大零工服務多元化供給的經驗。下一步,還將引導並支持人力資源機構充分發揮市場化、專業化優勢,多渠道建設用人單位與零工群體的對接橋梁,助力零工好就業、就好業。
據了解,呼和浩特市正在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的高品質城市。打造具有“賽罕”特色的零工市場,托舉起靈活就業者和他們背后的家庭幸福,還有新業態經濟和包容性社會的未來,讓賽罕區“五宜”高品質城區建設更有質感、更有內涵、更有溫度。(齊英杰)
來源: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