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19年埋首10萬畝沙海走向產業化治沙未來

綠“染”銀肯塔拉

2023年07月17日08:2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銀肯塔拉,蒙古語意為“吉祥的草原”,但如今這裡並沒有草原。

  銀肯塔拉沙漠地處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東端,位於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境內。這裡沙丘連綿起伏、一望無垠,沙灣裡的沙子從沙丘頂部滑下,會發出“嗡嗡”的轟鳴聲,形成獨特的“響沙”奇觀。如今這裡是國家4A級沙漠生態文化旅游區。

  “小時候這裡經常是黃沙漫天。”52歲的銀肯塔拉沙漠生態文化旅游區創始人布和回憶道。

  15歲那年,布和與父輩們一起走進沙漠深處,登上沙漠最高點的銀肯敖包,環顧四周,都是浩瀚沙海,孩童時玩耍的中心綠洲不斷遭受黃沙侵蝕,已經剩下不到3千畝。每逢冬春風季,漫天黃沙席卷而來,吞噬綠洲和庄稼,居民苦不堪言。

  從那時起,布和就立下志願,等他長大賺了錢,一定要在家鄉治沙種樹,將綠洲恢復原貌,讓鄉鄰免受黃沙之害。

  2004年,在外事業發展不錯的布和決定回到家鄉,承包下銀肯塔拉10萬畝沙海,開始治沙造林,這一干就是19年。如今銀肯塔拉的生態治理事業已經成為鄂爾多斯市企業產業化治沙的典范。

  “在沙漠中種樹就像養小孩,不能光栽樹,栽完還得打井澆灌、維護看管才有可能成活。”

  在長期治沙實踐中,布和總結出一套又一套適合沙漠種植的方法和經驗。治沙初期,先通過南圍北擋鎖邊,將沙漠通過綠化帶圍起來防止擴大,然后在相對適宜綠化的區域開展生態治理。同時採取“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辦法才能讓植被長起來。

  19年來,布和在銀肯塔拉累計投入資金7億元,完成人工造林、設置沙柳立式沙障8萬畝。如今的銀肯塔拉,植被逐漸恢復了,綠洲擴大了,野生動物也增加了,生態向好也給他帶來經濟收益。他借勢將銀肯塔拉打造成沙漠生態文化旅游區,沙漠中不僅有綠洲,還有滑沙、沙漠越野、沙漠愛心造林、沙漠拓展演練等多項活動,每年從全國各地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旺季平均每天接待量達5000余人次。布和說:“旅游收入反哺生態讓我們的治理事業能持續下去,這是一項能看到未來的事業,現在我們不僅要發展旅游業,也到了探索林下經濟的時候。產業化治沙的未來更應該著眼於實踐和創新,這樣才能提升生態事業的整體效益。”

  2017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舉行,195個締約方國家代表來到銀肯塔拉參觀,“治沙造林十幾年,沒想到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做這件事很有意義!”看著眼前這片沙漠裡的綠洲,布和的心情格外愉快。

  處在干旱與半干旱過渡地帶區的鄂爾多斯,境內北有庫布其沙漠,南有毛烏素沙地,東部為丘陵溝壑區,西部為波狀高原硬梁區,年均降水量僅為150至350毫米,蒸發量卻為2000至3000毫米,是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一直以來,鄂爾多斯市推行多種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並把治沙增綠與增益致富統籌考慮。目前,鄂爾多斯市已形成國家、地方、企業、個人多元化投入、全社會參與的防沙治沙格局,像布和一樣以企業的力量參與治沙的人群越來越多,沙漠生態環境有了巨大改善。

  如今,在布和的影響下,他的女兒2019年從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也毅然回到家鄉,與父輩們一起投入到治沙和旅游景區事業中,在這裡續寫綠色傳奇。(記者 郝雪蓮 實習生 劉俊平)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