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關注民生

愛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2023年07月17日08:1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權慧玲和郝彥祥查看水稻秧苗長勢。記者 莫日根畢力格 攝

  通遼市科左后旗金寶屯鎮兩家子村現有村民641戶1661人,是由朝鮮族、漢族、蒙古族、滿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也是科左后旗唯一的朝鮮族定居村。

  在兩家子村,各族兒女做得了親如一家的鄰居,交得成患難與共的朋友,結得成和順美滿的姻緣,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共同書寫民族團結發展新篇章。

  一起成長的愛情

  今年3月,蒙古族小伙郝彥祥和同村的朝鮮族姑娘權慧玲喜結連理,成為兩家子村第一對朝鮮族姑娘與其他民族結合的新人。

  5月22日,當記者來到他們的新家時,權慧玲正在整理房間,客廳和臥室的牆上挂著二人的結婚照,處處洋溢著溫馨浪漫的氣息。

  “當時長輩們穿著民族服飾,圍成一圈載歌載舞,特別歡樂。”權慧玲向記者分享了婚禮現場拍攝的視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談起兩人牽手的故事,權慧玲有些腼腆。“我們兩家都種水稻,在我小時候,長輩們的關系就很好。”權慧玲回憶道,“農忙的時候,兩家人互相幫忙卷苗插秧,互贈做的小菜,都是常事。”

  兩個家庭在一起耕耘,孩子們在一起成長,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互有好感的兩個年輕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組建了新的家庭。

  權慧玲的母親金明順告訴記者,現在兩家人的270畝水稻都由女婿郝彥祥負責耕種。臨近午時,權慧玲挽起袖子開始准備午飯,在田間忙碌半日的郝彥祥也回到了家中。

  隨著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各族青年美好的愛情故事在這片熱土上開花結果。

  民族風俗不同怎麼辦?飲食習慣是否有差異?面對這些疑問,郝彥祥說:“就像是朝鮮族的辣白菜,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腌,而朝鮮族也會包餃子,都是普通人家,互相學習、互相遷就,和和氣氣,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兩家子村黨支部書記陳靜介紹:“兩家子村第一個種植水稻的是一位姓白的朝鮮族技術員,一開始村裡也隻有朝鮮族村民種植水稻,后來其他民族群眾不斷加入進來,各族群眾共同學習選種、插秧等技術,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種植,現在村裡的水稻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萬畝。”

  守望相助的親情

  66歲的朝鮮族村民李正龍戴著一副老花鏡,笑聲爽朗。在他的熱情邀請下,記者盤腿坐到了朝鮮族建筑風格的大炕上,和他嘮起了家常。

  “我兒子一家三口都在韓國打工,收入比種地高,以前身體好的時候,我和老伴兒也常去那裡打工。”李正龍說。

  2008年,李正龍和妻子金基淑離開家鄉,遠赴韓國務工,臨走前將家裡的70多畝稻田租給了鄰居郝力明、陳金霞夫婦。李正龍說:“郝力明踏實能干,庄稼種得好,把地租給他我放心。”由這份信任開啟的不只是一筆交易,更是一段持續十余年的情誼。

  隨著年齡增長,李正龍、金基淑對外出打工感到力不從心,陸續返回了家鄉生活,但他們依舊把地租給郝力明耕種。“這些年,我們從沒簽過什麼協議,他們從不拖欠租金。有時我們家吃緊,他們還會提前付錢。現在別人想高價租我的地,我都不願意。”李正龍說。

  提起郝力明一家,金基淑贊不絕口:“我們回村后裝修門樓,郝力明兩口子忙前忙后,人特別好。我們想在前后院種點玉米、花生,他們也都幫忙整地。”

  平時李正龍家裡有什麼重活、累活,郝力明、陳金霞總是搶著幫忙。農忙時節,李正龍、金基淑總會邀請郝力明、陳金霞到家中吃飯午休,逢年過節,兩家人經常歡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前兩天,老爺子特意騎電動車到鎮上買魚,招呼我們一起吃。”陳金霞一說到這些,臉上便露出幸福的笑容,“老兩口把我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我們也像對父母一樣敬重他們。”

  “村裡許多朝鮮族青壯年都選擇到韓國務工,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這種情況下,鄉親們平時會多關照朝鮮族老人,鄰裡間十分和睦。”陳靜介紹,兩家子村以傳統節日、紀念日為抓手,舉辦了文藝匯演、集體祝壽、種養殖技術交流等活動,形成了各民族守望相助,同吃一桌飯、同唱一首歌的良好氛圍。

  患難與共的真情

  在兩家子村,有一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好姐妹,一個叫杜艷鳳(漢族),一個叫魏海英(蒙古族)。17年間,兩家人團結互助,結下了深厚情誼。

  2006年,杜艷鳳和丈夫德格吉力呼從吉林省通化市回鄉養羊,在放羊時常與孫愛國、魏海英夫婦碰面,互相招呼幾句,一來二去就熟絡起來了。

  “有一次,我們家遇到一點困難,他們借給我們600元錢,幫我們渡過了難關。”杜艷鳳告訴記者,當時魏海英家也隻種了8畝多口糧田,手頭並不寬裕,卻能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們,令她感動不已。

  從那時起,兩家人的來往日益密切,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都會相互幫忙。

  今年春天,德格吉力呼突患腦溢血,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就在杜艷鳳為手術費一籌莫展之際,魏海英、孫愛國通過微信給杜艷鳳轉去2萬元。“治療宜早不宜遲,我們當時沒想太多,隻想把好兄弟的病治好。”魏海英說。

  遺憾的是,經過數日救治,德格吉力呼還是不幸離世。家中有上學的幼子、年邁的婆婆和長期臥病在床的大伯哥,都需要杜艷鳳撫養照料,但杜艷鳳沒有被擊垮,而是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這一切離不開魏海英的默默支持。

  春耕時,魏海英幫杜艷鳳選好了需要的種子、化肥,並計算出了用量,提前放在倉庫裡,讓杜艷鳳能夠直接取用,杜艷鳳也在魏海英一家的鼓勵下,度過了艱難時期。

  在兩家子村,各族群眾互相學習、互相尊重、互相愛護,把民族團結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實現了嵌入式融合發展,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記者 月英 薛一群 鮑慶勝 韓玲玲 莫日根畢力格 李佳雨)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