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剪 非遺“活化”

戴著眼鏡、手持剪刀,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紅紙幻化出奔騰的蒙古馬、牛郎織女鵲橋會……每一幅都栩栩如生。在第七屆內蒙古文博會現場,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都葉梅,帶著她的剪紙作品《中華民族一家親》亮相呼倫貝爾展館。
23米長的《中華民族一家親》,被懸挂在呼倫貝爾展館上方。這幅作品歷經兩年的創作,將56個民族的人物,以紅色巨龍串聯,他們都身著傳統服飾,載歌載舞。
“創作過程中,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考証各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習俗等等,隻為最大限度還原56個民族的樣子。”
呼倫貝爾展館中,都葉梅的剪紙作品貼滿了一面牆,草原文化、紅色文化、節氣農耕……她從內蒙古廣闊大地汲取靈感,從鄉村生活的點滴尋找素材,作品中處處都是家鄉痕跡。
這些年,都葉梅的剪紙工作室每年招收200名學生,由她免費教授剪紙技藝,為的是傳承剪紙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隨著“都葉梅剪紙”這張“名片”越來越響亮,她帶領學生們也走出了一條深挖特色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子。
呼倫貝爾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群星,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33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項,數量位列全區第一﹔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3項,數量位列全區第二,擁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379人。
為了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活”過來、“火”起來,呼倫貝爾市不斷探索“非遺+旅游”路徑,推出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旅游體驗基地、非遺主題演藝、非遺美食展、非遺村鎮(街區)、非遺就業工坊六大主題功能區並整體融入旅游線路,持續激發文旅市場新活力,打造非遺旅游消費新的增長點。同時,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目前已逐步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制度體系。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發揚。在發展中保護,在傳承中精進,呼倫貝爾非遺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記者 馮雪玉 見習記者 孫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