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庫布其沙漠的世界樣本

——內蒙古努力創造防沙治沙新奇跡系列報道之三

2023年07月13日08:5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庫布其,世界矚目。一是因為它的沙,二是因為它的綠。

  它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如一條黃色“巨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距北京直線距離僅800公裡,曾經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

  如今,在沙區人民的努力下,庫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裡披上“綠裝”,動植物由100多種增長到530多種。沙區百姓收入躍升,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從“死亡之海”到綠色家園,從人沙博弈到人沙和諧,幾十年來,黃與綠在這片大地上交織,奏響壯闊的樂章。

  2017年,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庫布其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聯合國宣言,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向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致賀信,指出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國際社會治理環境生態、落實2030年議程提供了中國經驗。

  提供“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方案”,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庫布其?讓我們循著一個個故事、一片片綠意去破解“死亡之海”涅槃重生的密碼,為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提供更多可能。

  守望相助、百折不撓,凝聚起防沙治沙的磅礡力量

  車子掩映在夏日的蒼翠中,一路鳥語花香,連風都是清甜的。唯有遠處高低起伏的沙丘,記錄著它嬗變前的模樣。

  這就是那條著名的穿沙公路,橫穿庫布其沙漠,全程115公裡,被譽為“大漠奇跡”。

  不了解這條沙區生命通道的前世今生,就不足以讀懂沙區人民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決心。

  庫布其沙漠橫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和准格爾旗部分地區,其中,杭錦旗四分之一面積被其佔據。穿沙公路修建前,駱駝是沙區人民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與外界聯系難,有疾病不能及時醫治,孩子不能正常上學,落后與貧窮如影隨形。

  1997年6月16日,凝聚著全旗人民希冀的穿沙公路破土動工。“全旗各單位的干部職工、農牧民、學生,浩浩蕩蕩向‘死亡之海’挺進,背運沙柳、拉運秸稈、設置沙障、植樹造林。路修到哪裡,沙治到哪裡,吃飯睡覺也就在哪裡。烈日像火烤一般,沙子燙腳,但人們熱情高漲,歌聲、號子聲不絕於耳。”曾經參與過穿沙公路“治沙大會戰”的達拉特旗林草局局長閆建國回憶說。

  歷時3年,動員13萬全旗干部群眾捐資出力,組織7次萬人治沙大會戰,庫布其沙漠腹地第一條縱貫南北的穿沙公路建成。路延伸到哪裡,綠色就延伸到哪裡,穿沙公路,如一把利劍將黃沙截斷,打通了庫布其與外界的阻隔。

  至此,庫布其開啟了嶄新的篇章,“解放思想、敢為人先、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穿沙精神”享譽全國。

  “寧可累死,也要和風沙血戰到底!”守家園,戰黃沙,在這場超越人與自然的鏖戰中,無數庫布其治沙人投入其中。

  第一代治沙人陳寶榮一家三代接力在沙漠邊緣建成一道寬一公裡、長60公裡的鎖邊林﹔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原副總裁王明海辭職自費承包恩格貝治沙,多年嘔心瀝血,播下21萬畝綠洲﹔“全國勞動模范”烏日更達賴累計在大漠中恢復植被10萬畝﹔榮獲“綠色衛士”稱號的沙漠植綠專家張喜旺組建民工聯隊,10年中在沙漠植樹2.5萬畝。還有種樹“種到”聯合國的王果香、帶領周邊農牧民治沙又致富的敖特更花、在荒漠造出1萬畝綠洲的莫日更道爾計……

  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接續奮斗中,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世界奇跡,也鑄造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精神豐碑。如今,庫布其治沙精神早已經深深印刻在鄂爾多斯人的血脈中,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政策推動,逆向拉動,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

  如果說庫布其沙漠治理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標杆靠的是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

  那麼,又是什麼將全社會的力量凝聚起來?鄂爾多斯用實踐給出答案——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禁止開荒、保護牧場,到七八十年代將“五荒”地劃撥給群眾治理,“誰種誰有,長期不變”﹔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先造后補”“掏錢買活樹”“隻要把樹種在鄂爾多斯土地上、隻要把錢花在生態建設上,我們就給予支持”,到黨的十九大后啟動實施家庭林(草)場建設,以家庭為單位規模化推進生態修復治理,並給予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幾十年不間斷的科學政策引導,充分激發了社會力量治沙的活力,推動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斷向沙漠治理集聚、涌流。

  億利集團來了,在庫布其沙漠建起了中國西部沙旱生植物種質資源庫,收儲了1040種適應性強的種質資源,為沙漠治理提供種質資源保障﹔東達蒙古王集團來了,硬是把“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風干圪梁改造成風水梁產業小鎮﹔明禾集團來了,在銀肯塔拉建起沙漠景區,用旅游收入反哺生態建設,累計完成人工造林、設置沙柳立式沙障8萬畝﹔治沙民工聯隊、合作社紛紛成立,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參與進來了,庫布其沙漠掀起一場場綠色革命,“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沙漠治理模式逐漸形成。

  庫布其治沙人,改寫了沙漠的命運,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村民周志忠的家庭林場,一人多高的沙柳和檸條望不到邊,當年為了改變生存環境種下的30多萬畝灌木林,如今成為一家人的“綠色銀行”。

  “生態好了,羊不缺吃的,一年光賣羊就收入20多萬元。平茬的沙柳和檸條作為種條賣到新疆、西藏等地區,再加上國家公益林補貼,全家一年收入加起來有五六十萬元。”周志忠介紹說。

  因沙而富,成為庫布其人獨特的致富方式。在與沙博弈的過程中,鄂爾多斯市構建形成了以原料林、經濟林基地建設為主的第一產業,以林沙產品研發、加工、銷售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生態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綜合體系,逆向拉動生態建設。

  庫布其沙漠治理,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全面融合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科技助力,創新驅動,釋放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

  沙漠應該是什麼樣的?寸草不生,風起沙揚,鳥獸無蹤,抑或是經過治理后綠浪滾滾?

  庫布其,早已顛覆了人們對沙漠的認知。

  位於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達拉特旗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19.6萬塊深藍色的光伏板如同藍色海洋,蔚為壯觀,光伏板拼成的巨型駿馬圖躍然可見。

  光伏治沙在庫布其沙漠已經不是新鮮事,光伏板不僅能有效擋風防風、阻止沙丘移動,還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而達拉特旗採取的“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模式,向光要電減排、向沙要綠固碳、向綠要地增收,實現了沙漠增綠、企業增效、資源增值的良性循環。

  在位於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水生態治理區,水道順著溝壑蜿蜒,在沙漠上匯聚成一片片水域、濕地。魚兒歡躍、蘆叢遍布、水鳥翩躚,好一幅水沙和諧的生動畫卷。

  黃河流經杭錦旗全長249公裡,每年凌汛期,大量凌水造成水位壅高,不僅威脅沿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也使大量的水資源浪費。當地創造性實施“引凌入沙”,將凌水引入沙漠低窪地形成近100平方公裡水面、濕地。多種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智慧的農牧民還在水裡養起螃蟹、魚蝦,發展沙漠旅游,日子紅紅火火。

  庫布其,超越綠色之上,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奇跡和驚喜。

  是什麼創造著庫布其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鄂爾多斯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給出答案——永不止步的探索和科技創新。

  多年來,鄂爾多斯市在治理措施方面不斷創新,將工程建設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創造了“前擋后拉”“先治窪、后治坡”“前擋后拉,中間讓風刮”“前擋后不拉,沙跑樹底下”等治理措施,點住了沙漠“穴位”,削低了沙丘高度,控制了沙丘移動。探索出了“以路劃區、分塊治理、鎖住四周、滲透腹地”的科學治沙模式,沙漠邊緣形成生物阻隔帶,沙漠中進行切割治理,沙漠腹地建設沙漠綠洲、綠島,逐步鞏固和擴大治理成效。同時,林草藥“三管齊下”,封育、飛播、人工造林“三措並舉”,庫布其沙漠實現了“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科技一直是庫布其防沙治沙的利器。科學技術的持續創新,讓庫布其從30年前的“死亡之海”變成了新時代的綠色家園。今天,科技創新再一次讓庫布其驚艷四座。

  鑽孔、栽樹、壓實地面,一系列動作迅速、標准。億利集團的智慧植樹機器人每台每天可以種800棵樹,大大降低植樹成本、提高植樹效率,有效解決沙漠腹地人工植樹這一世界難題。

  用水管豎著在沙地沖出一個坑,將長約1米的沙柳苗種進去,澆水、夯實,隻露出10公分左右的苗頭。水沖沙柳種植法,10秒鐘就可以種一棵樹,成活率能達到90%,有效解決流動沙丘治理的世界性難題。

  庫布其治沙技術已經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等地成功復制,並向沙特、蒙古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廣。庫布其,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靚麗名片。

  “要因地制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綠進沙退’的好勢頭,分類施策、集中力量開展重點地區規模化防沙治沙,不斷創新完善治沙模式,提高治沙綜合效益。”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講話,再一次發出動員令。

  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內蒙古將因地制宜推廣庫布其等地科學的治沙技術模式,以滾石上山的毅力和決心,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記者 霍曉慶 王麗紅 黃燕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