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白毛女》經典不褪色

7月10日至11日,第二十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特邀作品展演歌劇《白毛女》在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上演,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藝術的熏陶、一次紅色革命精神的教育洗禮。記者 王磊 攝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7月10日晚,傳唱了70多年的《北風吹》再次唱響,烏蘭恰特舞台上飄起了紛紛揚揚的雪花。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經典歌劇《白毛女》亮相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精彩的演出博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舞台上,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蔣寧飾演的喜兒翩然登場,清脆的嗓音撩動人心,那抹熟悉的紅色靈動美麗。然而,接連不斷的變故無情地降臨在這個純真的少女身上,舊社會帶給人的摧殘和壓抑令人窒息,喜兒的命運牽動著觀眾的心。
歌劇《白毛女》取材自“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劇中,佃農楊白勞在壓迫下,不得不賣掉女兒喜兒抵債。被地主黃世仁污辱后,喜兒為報仇躲進深山,因長期缺鹽,渾身毛發變白。直到八路軍到來,喜兒得以徹底翻身,開始新生活。歌劇《白毛女》吸收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精華,採用中國北方民歌的曲調,將中國的民族藝術與西方的歌劇藝術相結合,賦予新歌劇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和鮮明的民族風格,這部作品至今傳唱不衰,家喻戶曉。
歌劇《白毛女》亮相文化節,讓呼和浩特市的觀眾在“家門口”感受到中國經典民族歌劇的藝術魅力,領略到作品背后深刻的精神內涵。觀眾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老人在《十裡風雪》《扎紅頭繩》等經典唱段中熱淚盈眶,也有不少“00后”被經典劇目實力“圈粉”。“劇中喜兒、楊白勞、王大春等鮮活的人物形象營造出了強烈的戲劇沖突,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個時代。劇中人物遭受的苦難讓我更加珍惜當下幸福的生活。”大學生王璇說。
歌劇《白毛女》執行導演朱亞林說:“去年文化節我們帶來的是《小二黑結婚》,今年我們把《白毛女》帶到內蒙古觀眾面前,這‘一黑一白’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保留劇目。觀眾看到的是《白毛女》2015版,這一版本結合時代的變化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對戲劇結構、音樂編排和舞台呈現進行創新調整,賦予作品新的時代內涵,激活經典生命力。文化節的藝術氛圍越來越濃,引進的劇目水平也越來越高,我們拿出這樣經典的看家劇目,就是希望引導越來越多的人跳出屏幕,走進劇場,現場感受經典舞台作品的藝術價值,讓經典作品常演常新。”(記者 柴思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