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鄉村”構筑各民族群眾交流交融“大平台”

夏日的陽光洒在興安大地,一片溫馨,一派祥和。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巴達爾胡鎮,“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暨“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農牧民文藝匯演活動正在精彩上演。
和著音樂的節拍,跳著歡快的舞步,來自音德爾、阿爾本格勒、巴達爾胡等3個鄉鎮的100余名文藝愛好者在“逐夢鄉村”的舞台上共同演繹守望相助、共建共享美好家園的和諧樂章。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興安盟這片紅色沃土上,有漢族、蒙古族、滿族等41個民族的同胞們共同生活著。近年來,興安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於2022年3月創新開展了“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農牧民文藝活動。截至目前,706場活動在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讓參與其中的7.9萬余名群眾進一步構筑了共有精神家園。
“自從有了這支廣場舞蹈隊,我們村的姐妹們天天聚在一起。一起學習動作,一起交流經驗,每天就盼著晚飯后大家相聚的這段時間,更期待在舞台上和其他舞蹈隊一決高下。”突泉縣太平鄉五星村村民張桂英滿懷期待地說。
在“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上,農牧民群眾同唱一首歌、合奏一支曲,動聽的音符構成華麗的舞台,鄉村舞台成為連接各族農牧民群眾的紐帶與橋梁,各族農牧民群眾親如一家。
“李村主任,我這個舞蹈動作做得標准嗎?”在突泉縣太平鄉曙光村文化廣場上,村民們身著鮮艷的舞蹈服,在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李德戈景的指導下歡快起舞。過去,他在聚光燈下舞蹈,大家都叫他“李老師”,如今,他又有了個新稱謂“李村主任”。
自2022年自治區文聯和興安盟委宣傳部統籌區盟旗三級文化文藝資源,開展了“文化村主任”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行動以來,104名“講政治、懂理論、愛基層、能擔當、樂奉獻”的“文化村主任”扎根生活沃土,服務鄉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將藝術風景留在了鄉親們的“家門口”,讓“藏在深閨”的鄉土文化發酵蒸騰。
烏蘭圖雅、齊峰、呼斯楞、李德戈景、天駿等知名文藝工作者以“文化村主任”的身份與各嘎查村結對子,以文化傳承為紐帶,有效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村主任”經常深入嘎查村開展“中華文化大家學”“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等群眾性文化服務活動,以文化人、以藝通心,推動鄉村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讓愛好文藝的農牧民享受到了更加豐富的文化服務,讓加入活動的農牧民有了更多元的選擇。
在這些“文化頭雁”的帶領下,農牧民群眾自發成立嘎查村演出隊伍800余支,掀起了在基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炫民族風。
中午陽光正暖,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義勒力特嘎查帽子廣場熱鬧非凡。
“啥是鄉村振興,就是讓我們的鄉村環境美、村民富、日子好,讓咱們農村更興旺。大家伙兒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烏蘭浩特市“益·身邊人”宣講員韓寶貴在“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農牧民文藝活動演出間隙,用接地氣的語言把黨的政策傳遞出來,贏得村民連連喝彩。
如今,“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農牧民文藝活動已不僅是一項簡單的文藝類活動,更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在農村牧區的重要抓手。在“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上,除了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政策宣講,農牧民群眾還將黨的方針政策編入好來寶、三句半、快板書、烏力格爾等節目當中,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潛移默化地開展宣傳。
今年3月初,興安盟委宣傳部還開展了創作“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活動主題歌舞、評選出“我最喜愛的節目”、舉行興安盟首屆農牧民廣場舞秧歌大賽等活動。其中,“逐夢鄉村·我們的舞台”興安盟農牧民文藝活動主題歌曲征集活動,共收到投稿作品61首,訪問量高達59萬人次,收獲29萬張投票,最終評選出“入圍獎”作品9個,“優秀獎”作品1個。
人心歸聚情相依。在曾先后兩次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榮譽稱號的興安盟,一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效保護和傳承的舞台,一個全面展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舞台,一個讓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舞台,已成為助推興安盟創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盟的一道亮麗的風景。(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秀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