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縣:把“指尖技藝”轉化成“指尖經濟”

一葉一草,一勾一挑,巧手嫻熟編織……興安盟突泉縣學田鄉金星村會議室的桌子上擺滿了拉菲草編織的工藝品。近日,隨著“石榴花開·共享課堂”——突泉縣“織女計劃”首期職業技能培訓班開班。60余名喜愛手工的“織女”齊聚,開展了獨具特色的“指尖課堂”。
“這些手工鉤織品外貿市場需求量很大,而且簡單易學,學成后在家就可以接訂單。我們免費提供材料,驗收合格的成品按件回收付費,單件手工費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興安家政職業培訓學校的李冬梅是本次培訓班的特邀教師。
課堂上,李冬梅詳細講解著鉤織包的鉤織要點、尺寸大小、走針技巧、接繩方法等。手把手教學,一對一指導,學員們一邊聊著家常,一邊根據講解進行實際操作,現場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
學田鄉西溝村村民李保華是鉤織“零”基礎學員,以前甚至連毛衣都沒織過,如今卻喜歡上了鉤織。“做手工鉤織不僅能多一份收入,還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李保華說。
近年來,突泉縣通過免費組織培訓,教授一門手藝﹔搭建電商平台,拓寬產品銷路﹔提供延伸服務,開展后續幫扶等方式,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學到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從而穩定增收。
“大娘,這是上個月工資,您收好了。”“閨女,明天我去找你學習鉤坐墊……”今年73歲的楊玉清是東杜爾基鎮加拉嘎村的村民,每逢月初,教她鉤織的“閨女”王敏都會准時到家裡送工資。“做夢都沒想到,這麼大歲數了還能掙錢!”楊玉清高興得合不攏嘴。
2022年底,楊玉清加入加拉嘎村婦女鉤織品社區,每月足不出戶就有1000元的收入。“我們提供線和鉤針等用品,為大家計件發工資。”王敏是加拉嘎村婦女鉤織社區負責人。今年以來,加拉嘎村婦女手工鉤織被列為東杜爾基鎮庭院經濟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村子裡及周邊村屯的婦女紛紛加入手工鉤織隊伍,想在農忙之余增加收入。
“目前,社區成熟鉤織‘織女’有6人,處於學習階段的‘織女’有17人,所有的鉤織品都通過網絡平台進行銷售,隻要一上架瞬間就被搶購一空。”王敏笑著說道。
今年初以來,東杜爾基鎮大力推動婦女鉤織品產業發展。目前,正在積極申請注冊商標,打造特色產業品牌,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還計劃在旅游景區明星田園綜合體設立產品展示台,將鉤織作品作為旅游文創紀念品售賣。
近年來,突泉縣充分發揮非遺、民俗資源富集優勢,鼓勵鄉村手藝人、非遺傳承人帶動農牧民開展手工藝創作,把“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草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華,憑著對草編傳統技藝的熱愛,“點草成金”。在她的帶領下,當地農牧民走出了一條“傳承+致富”的新路子。
“這樣的笤帚一天能編10個左右,活兒也不累,原材料是自己的,收益還不錯。”走進突泉縣水泉鎮水泉村巧手工藝坊,李鳳華正忙著制作草編笤帚,她編制的笤帚圖案新穎且樣式洋氣。
如何讓傳統的草編技藝與時俱進,是李鳳華近幾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她不斷探索研究新的草編制品,在保持實用性的同時,對產品進行特別加工。
“讓年輕人接受並認可這一傳統技藝,提升和挖掘草編的文化價值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李鳳華說,隻要敢於突破、挖掘內在的文化價值,從造型、圖案、色彩上打破傳統固定形象,老物件也能夠煥發新生機。
為了打開銷路,李鳳華的兒子王振強還開了網店,通過電商銷售草編制品。現在他的網店裡有10余種笤帚產品,年收入達18萬元。
隨著草編產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李鳳華覺得非遺傳承不能“單打獨斗”。從2015年起,她組織附近的村民到自家學習草編制作。截至目前,全鎮已有40余名村民跟著李鳳華從事草編制作,每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
“下一步,我們突泉縣婦聯將圍繞‘人才強縣’建功立業,開展女性‘雙創’培訓,選樹‘最美巾幗奮斗者’,同時推廣實施農村婦女手工賦能項目‘織女計劃’,推動農村留守、殘疾婦女實現居家就業。”突泉縣婦聯主席李珺說。(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曾令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