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經濟“內循環”“入圈”邁出新步伐
興安盟積極融入長春經濟圈

興安盟位於我國東北經濟區,與黑吉遼地緣鄰近、人緣相親,區域文化、自然風光互補,經貿交流頻繁。
6月20日—21日,興安盟近30人的黨政考察團走進吉林省長春市考察學習、簽約座談。短短2天內,兩地圍繞裝備制造、現代農牧業、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能源安全、文旅資源共享以及教育醫療合作共建等領域達成了合作框架協議。
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合作簽約是本次長春之行的重頭戲,此次合作將充分發揮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科技成果、人才培養和學科資源方面的優勢,依托興安盟自然資源稟賦和地緣優勢,重點圍繞荒漠化防治和濕地資源保護建立“所地聯盟”產學研共建機制。
“我們要通過開展聯合研究,提出荒漠化沙化生態治理修復戰略對策與措施,為科學組織‘三北’六期工程提供技術支撐,為東北地區荒漠化沙化治理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興安盟林草局局長耿天良說。
兩位“近鄰”成功“牽手”,其實早見端倪。
近年來,興安盟不斷加強與東三省的聯通,加快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2021年在長春市舉行了吉林省·內蒙古興安盟區域合作簽約座談會,同年印發了《興安盟融入長春經濟圈對接合作實施方案》,確定興安盟融入長春經濟圈“向西向北重要門戶樞紐、綠色產品供給地、產業協作配套基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並在現代農牧業、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等13個領域28個具體方面取得了階段性合作成果。
“長春是距離興安盟最近、最大的區域中心城市。近年來興安盟主動作為,不斷發揮自身優勢,在能源保供、優質農產品供給、教育研發基地作用發揮、協助對蒙合作、打造重要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深化和拓展兩地的交流合作。”興安盟區域經濟合作局局長牛源說道。
“這裡空氣中到處都充滿了花草樹木的清香,這裡的火山遺跡更是壯觀!真是不虛此行!”來自長春市的游客吳先生在游覽阿爾山景區時興奮地說。隨著興安盟進入旅游旺季,各大旅游景區內停放著不少“吉A”牌照車輛。
今春以來,興安盟持續加大東北客源地旅游營銷推介,向東三省游客發出誠摯邀請。長春三家旅行社聯合組織了“百人走進阿爾山”旅游活動,成為興安盟開始實施《興安盟扶持旅行社發展實施方案》后,迎來的第一波超過300人大型旅游團隊,不僅為興安盟旅游產業強勢復蘇增添信心和動力,更為兩地共同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共享旅游客源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興安盟該如何加快“入圈”步伐,促進區域交流合作取得更大實效?
眼下,興安盟與長春市正在圍繞興安盟宏達壓鑄與一汽集團配件供應、肉牛和玉米全產業鏈開發、土地荒漠化鹽鹼化綜合治理、智慧農業技術應用、聯合打造“長—烏—阿”精品旅游線路、在興安盟建設高校產學研創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
互利共贏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讓兩地“親上加親”,攜手新征程“好上加好”。
“興安盟正在創建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和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長春市有很多先進經驗及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興安盟農牧局局長李振林表示。
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合作,也為長春市相關企業帶來發展新機遇。長春城開農業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平對即將展開的合作充滿期待:“興安盟農牧業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我們要在養牛育肥、飼料供給、代放代養、食品加工等方面和興安盟展開合作,積極發揮國企力量,助推兩地合作互聯。”
興安盟委書記張曉兵表示,未來興安盟將繼續鞏固與長春地區良好合作基礎,抓實用好東北振興等政策機遇,圍繞肉牛產業、玉米精深加工、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及旅游、教育、醫療、科技等領域進一步挖掘合作潛力,加快構筑互利共贏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讓擴大開放合作在白山黑水和千裡草原形成生動實踐、結出累累碩果。(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周新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