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綠”染黃河“幾字彎”

伊金霍洛旗推進疏干水綜合利用。
伊金霍洛旗建成全國首個零碳產業園。
天驕綠能50萬千瓦採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
東紅海子濕地公園。
6月5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以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賀蘭山等為重點,全面實施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護修復河套平原河湖濕地和天然草原,增強防沙治沙和水源涵養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伊金霍洛旗統籌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綠途”遙迢,行者常至。作為國家“兩屏三帶”安全格局的關鍵地帶,大美綠城伊金霍洛旗始終牢記囑托,緊緊圍繞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聚焦全市“三個四”目標任務,做好生態綠、產業綠、城市綠三篇文章,以“創綠者”的姿態奮進在黃河“幾字彎”,為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裡綠色長城貢獻伊金霍洛力量。
咬定黃沙不鬆勁 換來“生態綠”
“這些樹就像我的孩子一樣,誰都不能傷害它們。”全國優秀護林員賈道爾計說。從身強力壯的小伙到兩鬢如霜的老人,從步行護樹到開車巡林,從沙裡尋樹到林裡找沙,他把38年的滄桑歲月交給肆虐的黃沙,換來了眼前郁郁蔥蔥的林木。
伊金霍洛旗地處毛烏素沙地東北邊緣,歷史原因和地理因素的疊加,為當地的生態建設出了一道難題。
但伊金霍洛人沒有望沙卻步,而是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接力植綠、護綠、守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伊金霍洛旗不斷創新完善治沙模式,提高治沙綜合效益,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編制全國首例縣級《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與綠色發展規劃》,先后實施退耕還林、“三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和“四區十線一新村”綠化、碳匯林、城防林等地方林業工程,退化林分提質修復等一批先進造林護林技術被廣泛推廣、復制。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主題紀念林植樹等活動,累計造林50萬畝。
一棵棵樹苗成片連蔭,一座座沙丘后退消失。從漫漫黃沙到茫茫綠野,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山河巨變,盡在眼前。
如今的毛烏素沙地再無寸草不生之荒寂,大片的沙地柏、樟子鬆為大地披上了綠色,密密麻麻的沙柳和楊柴將沙土牢牢固定住,微風拂面,鳥鳴清脆。截至2022年底,伊金霍洛旗森林面積達到3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7.0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1%。這是伊金霍洛人治沙精神的真實寫照,這是伊金霍洛旗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寫意。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經驗”裡,鐫刻下可圈可點的“伊金霍洛實踐”,綠色光環接踵而至:“內蒙古成吉思汗國家森林公園”成功獲批設立,成為全國唯一以沙地人工植樹造林為主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伊金霍洛旗生態建設經驗入選“建設美麗中國實踐案例”。先后榮膺“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綠色名旗”“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連續兩年獲評“中國高質量發展十大示范縣市”,並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宜業宜居之城”。
荒漠化治理的難題得解,地球的最美顏色重歸伊金霍洛。
這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伊金霍洛旗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牢記“國之大者”的鑽勁兒,靠的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闖勁兒,靠的是向沙要綠的韌勁兒。這股勁兒,正在黃河“幾字彎”迸發出強烈回響。
生態優先不鬆懈 崛起“工業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推動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內蒙古發展的重中之重。
這一殷殷囑托,在伊金霍洛旗可以看到鮮活實証。
在蒙蘇工業園區的首座加油、加氫、充電合建站,前來“加氫”的運煤重卡絡繹不絕﹔在城區,印有“氫動力”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穿行在綠蔭簇擁的街道上,安靜、平穩、舒適是市民的普遍感受……“氫裝上陣”的伊金霍洛旗,正在將低碳、綠色“大寫”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中。
從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到新能源產業強勢崛起,從“家裡有礦”到創造“綠色GDP”,產業低碳轉型升級之路映射出伊金霍洛旗的“綠色賽道”。
伊金霍洛旗積極落實“雙碳”目標,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提速起跑,高標准建成全國首個零碳產業園,首創的零碳產業園模式已經“出口”海外,被作為中國首個“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地方標准”的藍本。同時,加快構建頭部引領、集群支撐、鏈式互補的“風光氫儲車”新能源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轉”“升”同步,先后引進隆基綠能、遠景科技、上汽紅岩等一批500強企業,全面實施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打通綠電、綠氫、儲氫、加氫、氫能車輛應用的全產業鏈,北疆“氫都”拔地而起。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伊金霍洛旗不僅體現在產業轉型布局上,還折射在做好傳統能源產業的后半篇文章中。
悠悠白雲、藍藍晴空、萋萋芳草、徐徐長風,站在伊金霍洛旗天驕綠能50萬千瓦採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的觀景台上,4.2萬畝巴日圖塔採煤沉陷區盡收眼底,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蔚為壯觀。
“這伙計可神奇了,給點兒陽光就‘來電’。”內蒙古聖圓能源集團伊政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峰指著一排排閃閃發亮的板材介紹道,項目於2022年並網發電,年均發電約9億千瓦時,節約標煤34.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4.1萬噸。更“神奇”的是,在光伏板的“庇護”下,陰涼處種植紫花苜蓿、蛋白桑等優質牧草,不僅綠了山頭,也為后期發展養殖打下了基礎。“綠電”源源不斷輸出,農牧民由城返鄉,在光伏區當起了產業工人。
資源開採完了,礦山傷疤怎麼辦?伊金霍洛旗對症下藥,為礦區重新穿上“綠衣裳”,讓“工業綠”逆勢反哺著農牧民。截至目前,全旗累計建成綠色礦山47座﹔境內17座露天煤礦到期復墾率達96.85%,復墾還地率達94.51%,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以生態優先為支點,伊金霍洛旗工業結構脫“黑”向“綠”,產業布局由“地下”轉為“地上”,礦區地貌由“沉陷區”變為“風景區”。綠色畫卷,鋪陳大地,貫穿發展,鑄成名片。
成果惠民不缺位 共享“城市綠”
夏日夜晚,華燈初上,各色燈光巧妙點綴於公園林間草中,居民或漫步水上棧橋,或流連在林間小道,健身、散步、賞花、觀景、戲水……勾勒出一幅如詩如畫的動人圖景。
昔日黃沙腹地的一座城,生態脆弱,水資源匱乏,缺樹少花,城市灰頭土臉,百姓難得見綠。
可是,在全旗境內的74座煤礦下,每年涌動著9760多萬立方米的疏干水。除煤礦自用外,達4760萬立方米的富余水量不知該何去何從。
城市“水從哪裡來”和礦區“水往哪裡去”,這是一對矛盾,卻催生了伊金霍洛旗建設生態水系的戰略構想,讓綠色福利惠及全旗人民。
為此,伊金霍洛旗立足實際、創新思路,統籌調配、綜合利用,讓城市因水而活,因綠而美。以烏蘭木倫河、掌崗圖河、柳溝河、東紅海子、西紅海子“三河兩湖”工程為“軸心”,通過分離市政用水和居民用水,疏干水為主,中水補充,應用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三位一體”的水系綜合治理模式,做足水循環、水利用、水經濟文章,為城市居民創建優美的濱水環境和“自然氧吧”。
而其背后,是對“綠水青山”的殷殷守望。截至目前,礦區疏干水綜合利用工程全面建成,每年將淨化達標后的4760余萬噸疏干水引入城區,用於生態水系、園林綠化,剩余則補充工業、農業灌溉用水、降低生產成本,補充“七湖八淖”水源,改善生態環境。“三河兩湖”內外循環的環城生態水系全線貫通,中心城區園林綠化管護面積由最初的2017萬平方米增長至68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8.2%,建有各類公園、廣場32處,建成開放式水景8處,建設城市慢行步道綠道71.7公裡,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52.61平方米,位居內蒙古103個縣級行政區第一,形成了北方干旱地區少有的濕潤多雨、生態和美的“小氣候”。
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不僅是“悅人”之地,還成為“約鳥”驛站,東西紅海子、紅鹼淖等濕地水域成為更多候鳥的遷徙“中轉站”。伊金霍洛旗先后榮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
行走在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國家森林公園景色旖旎、蘇泊罕大草原一望無垠、紅海子濕地公園碧波蕩漾……山水林田湖草沙相融相契、美美與共,推窗見綠、親水而居的幸福感處處可見,人人可享。
昨天的閃亮成績、今天的奮進足跡,都熔鑄成明天的無限希冀。
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伊金霍洛,這個黃河“幾字彎”裡的“創綠者”,正在用心用情用力書寫出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大美答卷,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張曉艷 郝媛淵)
(圖片均由伊金霍洛旗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