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魯特旗:文化鑄魂 凝聚磅礡精神力量

通遼市扎魯特旗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這裡,是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遼金時期重要的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是中國著名的版畫之鄉、曲藝之鄉、烏力格爾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裡,是南寶力皋吐遺址、金界壕遺址、豫州古城遺址、人面岩畫遺址的所在地……
近年來,扎魯特旗依托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稟賦,探索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新路徑,通過科學保護利用、延伸產業發展等方式,深耕文化沃土,凝聚起砥礪前行、擔當實干、奮斗追夢的磅礡力量。
連日來,到南寶力皋吐博物館參觀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這裡成為游客觀光打卡地,了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窗口”。南寶力皋吐遺址位於道老杜蘇木南寶力皋吐嘎查,2006年發現並對其進行發掘,歷時三年,共清理墓葬400余座、房址18座,是距今45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和墓葬群。
扎魯特旗長期以來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為加強對南寶力皋吐遺址的保護、展示和研究,2015年,扎魯特旗在建設南寶史前考古遺址公園的基礎上,投入2800萬元建設了面積3700平方米的博物館。南寶力皋吐博物館的對外開館,不僅是輸出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還遞出了旅游名片,積極推進發展牧家樂等特色旅游項目,以特色美食、草原觀光等為主題,讓游客觀看美麗草原風景,了解民族風情文化。
近年來,扎魯特旗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旗、打造文化高地”的奮斗目標,不斷拯救和挖掘民族文化瑰寶,全力打造烏力格爾、好來寶、刺繡等文化品牌,持續打響扎魯特文化的知名度。
塑形、鑄魂,一塊皮料中承載著文化傳承的無盡意蘊。在道老杜蘇木巴彥塔拉嘎查白音那木拉的工作室裡,牆上挂滿了皮雕畫作品,腰帶、錢包、皮包、皮雕畫……一塊看似普通的牛皮,經過繪圖、雕刻、敲擊、上色等工序,在他的精心雕琢下煥發新生機,搖身一變成為精美的小馬鞍、葫蘆、皮鞋等作品。
白音那木拉深受蒙古族文化的熏陶,將民族文化浸入到皮雕中。他把草原、馬、圖騰等元素融入到皮雕作品中,不僅傳播了民族文化,也表達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希望人類與自然能夠和諧共生的期盼。
蒙古族皮雕畫是游牧文明的縮影,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和自成體系的藝術風格,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21年,蒙古族皮藝也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談起下一步計劃,白音那木拉說:“我打算創作出更多的皮雕作品,將一些現代流行元素與傳統皮雕文化結合起來,進一步將皮雕作品推廣出去,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白音那木拉僅僅是扎魯特旗傳播優秀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走上傳播扎魯特文化的道路,他們中有非遺傳承人、教師、工人、農牧民、學生……
近年來,扎魯特旗在推出大量文化文藝精品的同時,扎實推動文化為民惠民,不斷豐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建立開放扎魯特非遺館、扎魯特刺繡館、扎魯特版畫院,持續擦亮“烏力格爾之鄉”“民間藝術之鄉”“民族版畫之鄉”和“民族曲藝之鄉”四張文化名片,向大眾介紹和展現優秀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傳統文化振興發展。
如今的扎魯特旗正邁著堅定的步伐,不斷推動鄉村振興與文化建設相融合、相促進,不斷深化鄉村振興內涵,增強鄉村振興動力,在處處美麗的鄉村,播撒下顆顆文明的種子,為收獲精神文明建設的碩果,一直奔跑在路上。(韓飛、劉昕陽、巴增華)
來源:扎魯特旗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