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烏海

城邊“綠海洋”守住水土萬物生

2023年05月25日08:1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7年,可以讓一個人從嬰兒到學生,可以讓一個公司從創業到上市,可以讓一個村庄從貧窮到振興……而在烏海市,7年時間,則讓飽受風沙侵蝕的2200畝荒漠化土地變成了綠意奔涌的林地。

  如何讓城邊“綠海洋”,守住水土萬物生,烏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烏海市2013年啟動建設烏海市十七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園,投資1513萬元進行植被恢復,統一規劃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建立科學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2019年建成並通過竣工驗收。”初夏時節,烏海市水務局三級調研員劉明生向漫步於示范園的記者介紹。

  據了解,近20萬株樹木在佔地2200畝的示范園中茁壯生長。記者看到,紅柳、丁香等30余種灌木被分區域種植,猶如昂首挺立的士兵,守護一方水土﹔楊樹、樟子鬆等喬木枝葉茂盛,不時有鳥兒在枝丫間飛來飛去,讓人覺得是誤入了童話世界。

  此情此景讓人難以把這裡與寸草難覓的過去聯系起來。

  烏海市三面環沙,特殊的環境條件,賦予了烏海防沙治沙的特殊使命。“烏海市十七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園所在的區域東側為駱駝山礦區,西側為國家級四合木自然保護區,受本地氣候條件的影響,這裡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是烏海市水土流失和土地石化、沙化最嚴重、最需要治理的地區之一。”劉明生說。

  荒灘到“綠海”的轉變並非易事。示范園建設之初,隻有蓄水池和灌溉泵站作為基礎。從道路勘探、修路、整地、拉電,到配套布設綠化灌溉管網,分區域試種適合當地生長的植被,這條處於駱駝山礦區與甘德爾山生態景區之間的狹長防護林帶就在一步步的開拓與試驗中逐漸成型。

  過往歷歷在目,置身“綠海”,劉明生言語裡無不透露著驕傲:“示范園的建成不僅有力推進了烏海市荒漠化治理工作,也充分發揮了修復植被優化選育示范作用。示范園通過‘地形地貌整治+植被恢復’模式,採取種植喬木、灌木,植草及封育保護等措施,有效減輕了區域的水土流失,經多年養護、監測、評估,選育的草樹種均能適宜本地生長。”

  目前,項目區植被覆蓋度由原來的15%提高到80%以上,使已失衡的生態系統重新趨於平衡,有效控制了該區域水土流失。項目在駱駝山礦區與四合木自然保護區之間形成的生態防護林緩沖帶,不僅改善了礦區周邊生態環境,也為保護植物中的“活化石”四合木構筑起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

  作為示范性項目,示范園還發揮著新增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監測示范作用。示范園中實施了水土保持信息化監測項目,在園內建成自然坡面徑流觀測場、風蝕監測觀測場、水土保持監測實驗室,開展水土流失影響因子、水土流失狀況及其防治效果等方面的動態監測,為烏海市生態建設、強化水土流失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人們總說,在烏海種樹,三分種七分養。示范園建成后,養護工作自然成了這裡的重中之重。“一般我們開春就會開始剪枝,到3月底完成第一遍澆水,清明前后我們會開始上第一次農藥。這幾天,養護的主要工作是澆水和施肥。”烏海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工作人員徐雲山日日在園區中巡視,皮膚晒得黝黑,說起養護工作如數家珍,而聊起這裡的改變更是止不住地歡喜,“我從這兒種下第一棵楊樹的時候就來了,那時候沒路、沒電,最不缺的就是風沙。現在在這裡工作再也不會覺得煎熬,這漫山遍野的綠看也看不夠,還有刺猬、野兔、野雞搬來和我做鄰居!”

  示范園在推廣生態節水灌溉模式方面也發揮著示范作用。“在烏海這種干旱少雨的地方,要養好這片林子,一年裡干得最多的就是澆水。”徐雲山說,“園區內喬木、灌木採用滴灌,草本植物採用噴灌,通過滴灌與噴灌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灌溉,減少用水損耗,從而降低用水強度,形成合理的生態綠化用水灌溉制度,進一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支撐。近年來,烏海市相繼實施石大門溝小流域壩系工程保持工程、十七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海勃灣卡布其、王元地、千裡山水庫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等項目。截至2022年底,烏海市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39.33平方公裡。2022年9月,烏海市水土保持工作站被水利部評為“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先進集體”。

  身處黃河臂彎,烏海這座年輕的城市用自己的方式,承載住了大自然給予這裡的“炙熱的愛”。

  為保綠色永存,更多守住水土的綠色實踐還將在這裡不斷上演。(記者 龐俊峰 郝飚 柴思源 王坤 伊得力 馬駿馳 烏海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超)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