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烏海

半個世紀堅持不懈沙海播綠

烏海市實現推門見綠移步是景

2023年05月21日08:1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初夏的甘德爾山滿目蔥蘢、生機勃發。順著起伏的山路向山中行進,成排的樟子鬆、雲杉、新疆楊等植被好似綠毯般覆蓋山體並向遠方延伸。

  此情此景讓很多老烏海人不由地感嘆:烏海能擁有這樣一大片綠色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啊!

  位於烏海城市中心的甘德爾山對於烏海人來說,不僅是一座巍峨連綿的高山,更是半個世紀以來,烏海人民不向惡劣的環境低頭,大力發揚吃苦耐勞、勇往直前蒙古馬精神持續播綠的真實寫照。

  “剛來時處處是沙丘,一刮風黃沙漫天。”原烏海市治沙站站長、烏海市林業和草原建設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楊利祥回想起初到這裡時的場景依舊記憶猶新。

  在2005年以前,甘德爾山西麓還叫白獨貴灣,是烏蘭布和沙漠跨越黃河進入烏海形成的面積近20平方公裡的風積流動沙地。這裡沙濤洶涌、寸草不生,每遇大風更是沙塵彌漫。

  這座橫在城市中心的沙地不僅阻礙著烏海城市發展,還對西北、華北生態環境構成威脅。

  2005年,烏海市開啟了對甘德爾山的生態治理之路。

  沒有人煙的荒漠,沒路、沒水、沒電,要想實施治理,必須先完成通路、通電、通水等一系列基礎工程。面對茫茫沙海,廣大生態建設者們沒有退縮。

  “當時沒有路,車開不進去,大家就徒步進入沙漠。為節省時間,中午不回家,在沙漠裡扎個帳篷,午飯就是混著黃沙的饅頭和咸菜。”原烏海市治沙站生產隊隊長董研生說,這位曾榮獲全國綠化獎章的模范是甘德爾山生態建設的全程參與者。他告訴記者,在最初勘察時,他們每天清晨6點就從烏達出發,到白獨貴灣邊緣后再步行進入,一行六七人,一走就是六七個小時,天天如此。為了種樹,董研生甚至帶著妻子把家安到了山上,一住就是十幾年。

  風大沙多的地區植樹,往往前一天剛種下樹,第二天就會被風吹倒。但大家沒有氣餒,將每棵樹當做孩子來呵護,並引進節水灌溉技術進行種植灌溉,使得樹木成活率達到95%以上。

  “我們不植樹,我們的下一代就要吃沙子的苦!”這是廣大植綠者心中的信念。

  在100多位生態建設者日復一日的艱辛付出下,甘德爾山上有了路,通了水、電。近20年的時光裡,這裡的綠色也由點到面,一點點變大。

  如今甘德爾山已披綠2.8萬畝,曾經的不毛之地白獨貴灣,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從烏海湖坐船向甘德爾山看去,這一大片綠色好似為山體穿上了“綠色裙擺”,十分壯觀。

  烏海市地處烏蘭布和、毛烏素、騰格裡三大沙漠交匯處,曾經荒漠化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達60%。1976年建市初期,烏海市森林面積隻有533.3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0.38%。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房前房后遭沙埋,柏油馬路沙子蓋。”這些順口溜曾是烏海市的真實寫照,也是很多老烏海人刻骨銘心的記憶。

  面對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了生存發展,一代代烏海人以其堅韌的品質數十年如一日,向沙海宣戰,與風沙抗爭。

  從建市初期,烏海市便開始大力度推進生態建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烏海市陸續啟動實施了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京藏高速公路、海勃灣區東山、烏達區西山、海南區環城綠化、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西岸防護林等一大批重點林業生態工程。

  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治理,烏海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顯減少,林地面積、植被蓋度不斷增加,全市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情況得到遏制,有效地減緩了烏蘭布和沙漠東侵南移的速度,保護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

  在這一過程中,烏海市逐步探索出一條完全符合地區實際的林業生態建設產業化和林業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目前,該市林業和沙產業年產值近7億元,形成了以葡萄、梭梭、育苗、生態旅游為主的林沙產業基地近10萬畝。

  推門見綠、移步是景。如今,烏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5平方米。烏海市先后躋身“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行列。

  近幾年來,成千上萬的紅嘴鷗等候鳥戀上這裡,每年都會如約而至,仿佛在深情告白——烏海變綠變美了,快來作客吧!(記者 郝飚)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