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中旗:自然資源審批“一碼”當先

近日,興安盟科右中旗“一碼管地”項目通過驗收正式上線運行。作為自治區首批“一碼管地”改革試點地區,科右中旗現已實現全業務“一碼”關聯、全信息“一碼”共享、全過程“一碼”管理。
“‘一碼管地’可有效破解因業務職能分屬不同部門、不同業務線平行不交叉,導致內部共享弱、企業群眾多頭跑等難題,對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自然資源整體智治,方便和服務企業、群眾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科右中旗自然資源局調查監測與確權登記股股長陳滿達略顯激動地說。
“一碼管地”,是以不動產單元代碼(一碼)為載體,採用信息安全技術構建的不動產動態實時管理服務系統平台,貫通自然資源內部“批、供、用、補、查、測、登”等全流程,全覆蓋管理不動產全生命周期,實現系統內外不動產信息互聯共享。
科右中旗利用“一碼管地”平台智能選址,統一整合管理自然資源、林草、水利、環保、保護區等部門掌握的50余項數據,按照企業和辦事群眾的需求,提供項目策劃智能選址查詢結果,無需往返各部門查詢,助力政府及相關單位決策分析,加快並輔助項目盡快落地實施。從過去的部門查、人工查、分項查,到現在的系統查、整體查,選址查詢分析時間大幅縮減,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有效地降低了人為差錯率。目前,平台已出具查詢分析報告11312件。
“以前給土地辦証需要跑多個部門,20多天才能拿到証,現在直接在系統上提交材料,不到10天就能拿証。”太古·恩河灣項目負責人高興地說。
“一碼管地”平台的建立,實現了各環節業務一脈相承,打通外部和系統內部信息壁壘,讓一塊土地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從始至終擁有唯一的“身份証號”,各環節調查作業協同銜接、地籍成果共享延用,實現了辦証“零跑動”。
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科右中旗自然資源局基於“一碼管一空間”的理念,通過“一碼”貫穿從用地預審與選址階段、農用地轉用、用地審批、規劃用地許可、交地、工程規劃許可、放線、初驗、復驗、竣工驗收到不動產登記等各環節,推進資源規劃審批事項在系統集中辦理,實現平台之外無審批、業務辦理全留痕,從根源上阻斷違規插手干預工程建設的渠道,保障建設項目不留“尾巴”、不存“后患”。
“這麼快就能拿到不動產權証,實在是太高興了。”手捧不動產權証,認真翻看每一頁信息,都古林璞園業主們激動地討論著。
不久前,科右中旗首個“交房即交証”儀式在都古林璞園舉行,實現業主一手拿鑰匙、一手拿不動產權証,成為興安盟首個實現“交房即交証”地區。
“住權與產權同步”,正是基於“一碼管地”的改革成效。現在,通過“一碼管地”賦碼,實現從規劃審批、供地利用、不動產登記的流程數據集成和共享,從規劃設計條件、供地計劃、規劃選址及用地預審階段賦予宗地唯一的代碼基礎上,完成系列工作進度的“碼”上動態更新,最終實現不動產登記環節“無感知”辦理,交房即交証。
“一碼管地”平台的上線使用,將審批時限壓縮了50天左右,審批效率大幅提升﹔“交房即交証”的服務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記者 高敏娜 實習生 周丹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