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保護性耕作新模式受青睞

2023年05月10日08:3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一場春雨過后,興安盟扎賚特旗機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一片農田裡,“鐵牛”轟鳴、犁鏵飛舞,黑黝黝的泥土間蕩漾起新一輪豐收的氣息。

  “我們這片地越來越肥了,土壤顏色也越來越深,跟旁邊的普通地塊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都是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功勞。”機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青強高興地說。

  今年3月初,自治區農牧廳發布內蒙古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扎賚特模式榜上有名。扎賚特模式是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技術,具有保土、保水、保肥、穩產增產和節本增效的效果,主要適用於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嶺南地區以及通遼市、赤峰市部分旗縣區。

  對於機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所在的圖牧吉鎮干旱少雨、出苗情況不好的實際情況,保護性耕作的優勢更為明顯。合作社現有大小型免耕播種機15台套,大型拖拉機10台,谷物聯合收割機3台,玉米收獲機4台。2013年,合作社就開始實施保護性耕作,主要使用“玉米秸稈全量覆蓋+播前秸稈粉碎還田+免耕播種”的技術模式,2022年完成保護性耕作作業面積26000畝。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因何“受寵”?

  近年來,由於秸稈離田打斷了自然循環,減少了土壤有機物質的輸入,進而可能導致黑土地的退化。同時,翻耕后大面積的裸露土壤容易被風、水侵蝕,致使土地養分遭受一定損失,也會導致黑土層逐年變薄。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並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用高效植保技術控制雜草和病虫害,從而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進耕作技術。在內蒙古東部旱作區,保護性耕作是保護黑土地最經濟有效和現實可行的舉措。”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程玉臣介紹說。

  依靠實施保護性耕作,扎賚特旗農民找到了最佳的玉米種植模式:通過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能防風固土、減蝕保土,促進了化肥減施和綠色高效生產,黑土地得到“滋養”的同時,真正實現了把成本降下來,把產量提上去。

  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離不開裝備支撐。近年來,為了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科技”接連“上新”。

  3月26日,在第14屆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展覽會上,“氣吸式免耕高速智能播種機”正式發布,分外吸睛。

  “氣吸式免耕高速智能播種機”是在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內蒙古農牧交錯區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黑土耕地秸稈還田玉米大豆輪間作穩糧增豆關鍵技術”等項目的連續支持下取得的重大成果,由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與中國農業大學和烏蘭浩特市順源農牧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聯合研制。

  自2019年開始,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與烏蘭浩特市順源農牧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瞄准免耕播種高速作業條件下單粒高精度排種、種肥精准播施、播深智能調控、作業參數智能監控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新型“氣吸式免耕高速智能播種機”打破了高速免耕精量播種的技術瓶頸,免耕播種作業速度由8公裡/小時提高到16公裡/小時以上。

  該智能播種機各項性能可以與進口機械相媲美,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接軌國際先進水平,在作業速度16公裡/小時條件下,粒距合格指數達到95%以上,排肥量變異系數小於8%。

  智能播種機投入生產后,預計播種效率可提高1倍,以8行播種機為例,每天可增種400畝,播種質量提升5%,每畝可增產玉米50斤或大豆20斤。

  打破對耕地重利用輕保護的觀念,實現在利用中保護、保護中利用,不僅是一場耕作制度的變革,更是耕作理念的革新。“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保護性農業研究中心圍繞國家耕地保護與利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侵蝕阻控與地力止損、資源高效與豐產栽培、地力培育與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創建了北方農牧交錯區農田‘保—養—用’協同技術體系,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8項、省級主推技術27項。主要成果納入國家和省區重大科技工程與規劃,累計推廣2.69億畝。”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路戰遠說。(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