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經濟

創新驅動的輪子 如何加速轉起來?

2023年05月09日08:1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包頭江馨微電機科技有限公司自動變焦馬達VCM生產線。 李學飛 攝

  金力永磁(包頭)科技有限公司熔煉車間。 (受訪者提供)

  內蒙古北科交大機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測試機器人手臂的性能。李學飛 攝

  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人才創新谷航拍。陳媛媛 攝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內蒙古高性能計算公共服務平台“青城之光”的機房裡,高速運轉的設備閃爍著紅色、綠色的燈光。

  這匹超算界的“黑馬”,以實測性能超過每秒3千萬億次的算力,在剛建成運營不到一年就躋身中國運算能力最強的超級計算機行列,如今更是為和林格爾新區各類基於“超算”基礎的科研、創業、成果轉化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撐,成為驅動創新的動力源泉。

  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也從未像今天這樣被提到如此的高度。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內蒙古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增投入、補短板,搭平台、暢機制,抓攻關、促轉化,深入推進“科技興蒙”,以攻堅舉措推進科技創新,讓創新驅動這個輪子轉起來、快起來。

  聚合創新資源 打通創新堵點

  攻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近日,金力永磁(包頭)科技有限公司又拿下了一個大訂單。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晶界滲透技術,幫助相關企業通過減少中重稀土用量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贏得了大量國內國際訂單,成為新能源汽車、節能變頻空調、風力發電等領域全球領先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供應商。

  稀土被譽為“萬能土”,是新材料制造的重要依托和關系尖端國防技術開發的關鍵性資源。內蒙古輕稀土儲量全球第一,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核心技術被“卡脖子”,資源優勢並沒有成為發展優勢,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內蒙古聚焦稀土產業堵點、難點、痛點,力促創新資源精准適配,向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突破——

  出台《關於加快稀土產業轉型升級若干政策》,從資金支持、原料供給保障、稅收支持等方面力促稀土產業轉型發展。包頭稀土高新區先后引進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兩個新型科研院所,打造了5大產業園,匯聚高新技術企業和頂尖人才團隊,逐步形成“兩院五園”協同創新的稀土研發新格局。

  不負眾望,建成國內最完整的稀土產業鏈條和產業體系,稀土原材料就地轉化率達到70%以上,內蒙古稀土從“世界級儲量”邁向“世界級產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貫徹落實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牢牢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中下好“先手棋”。

  內蒙古順勢而為,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圍繞“8大產業集群”“16條重點產業鏈”,推動科研經費投向和科研項目布局向能源、奶業、草業、種業、稀土等重點領域集中,實施了一批重點科技項目與重大示范工程。

  面對一些難以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的重大的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問題,內蒙古大膽實施“揭榜挂帥”,企業“出題”、政府“張榜”、能者“揭榜”、強者“挂帥”,有效調動了區內外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高層次人才團隊等優質創新資源,推進創新資源供需精准對接。

  與此同時,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重大創新平台獲批建設,集聚龍頭企業,匯聚一流研發力量,落地了一大批國內外領先的創新成果,這些平台基地既“頂天”又“立地”,已經成為實現科技創新突破的催化劑、加速器及有效載體。

  科研項目、科研人才、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科研經費等創新要素由“聚合”實現“聚變”,讓創新驅動這個輪子轉起來、快起來:

  世界首套萬噸級二氧化碳制芳烴工業試驗項目的落地,讓我們在國內二氧化碳制備高端化學品市場上佔得了先機﹔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攻克奶牛營養調控關鍵技術,實現奶牛平均日單產41公斤,相當於每頭牛每天為國人多生產7公斤鮮奶﹔“華西牛”在烏拉蓋草原培育成功,打破當前我國肉牛核心種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種業發展的12項重大科技難題得到突破,一批優良草種用到了草產業發展和生態修復中……

  一批制約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被集中攻克,新能源、稀土、氫能等重點領域實現“借梯登高”“借船出海”。2022年,內蒙古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首次進入全國中等創新地區梯隊,創新內蒙古加速前行。

  優化創新環境 打通制度壁壘

  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

  將引進的高端人才團隊納入專項資金支持,並擴大資金使用范圍,可作為安家費、科研經費和團隊建設經費使用﹔

  通過聘任制、雙聘制方式引進的高端人才,可到區直高校、科研院所重要崗位任職﹔

  對自治區本級事業單位引進的博士學位人才,配偶需要就業且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經引進單位同意,可通過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或聘用方式,安置到引進單位﹔

  對高校、科研院所急需緊缺人才,可使用“特設崗位”聘用……

  從資金保障、實驗室建設、團隊建設、住房補貼、配偶工作、編制的“綠色通道”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撐,在政策層面上打通了人才引進難的問題,為更多優秀科技人才提供成長沃土,真正讓高端人才引得進來,留得下來,今年初,自治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強化科技激勵的若干措施》,打通人才壁壘,充分激發創新活力,調動創新積極性主動性。

  問題挑戰躲不開也繞不過,解決好、應對好了就能轉化為新機遇。作為欠發達省區,內蒙古圍繞制約創新發展的短板和體制機制問題,勇於出硬招、舍得下血本——

  加大科技投入,真金白銀激勵創新。2022年,全區財政預算安排科技支出51.2億元,研發投入穩步增長。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 41.6億元,同比增長13.4%。對全區652家企業給予1.63億元研發投入后補助支持。

  拿出滿滿誠意,吸引更多人才“鳳凰南來”“鴻雁北歸”。制定“人才30條”,借助科技興蒙“4+8+N”工作機制,吸引近200家區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400多個團隊深度融入內蒙古創新發展。從2022年起,自治區連續3年每年投入2500萬元培育7個科技領軍人才團隊和4個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團隊。2022年,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343名,培養杰出青年創新團隊10個,5名人才入選國家重點人才計劃,10名青年人才被列入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

  加強科技服務,將創新主體“扶上馬”“送一程”。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企業孵化全鏈條,自治區科技孵化機構共吸納就業6萬余人,為創業者提供了2萬余個創客工位。選派10個科技特派團,開展1000多次服務。同時搭建“蒙科聚”、自治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等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成果評價和賦權改革有序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通道進一步打通。

  改革工作機制,為科研人員減負擔。開展“優化職能職責優化工作流程”專項行動,對科學技術獎勵、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實驗動物行政許可等“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實現“零跑腿”“無接觸”“一次性”辦結。

  同時,內蒙古出台了“科技興蒙30條”,帶動部門、盟市出台50多個創新政策。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充分尊重科研規律,最大限度地賦予了科研單位自主權,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科技活力在內蒙古大地充分涌流。

  企業等創新主體不僅是“出題人”和“答卷人”,也是“閱卷人”。

  依托中國科學研究院長春應用化工研究所國家稀土資源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及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究院的強大技術優勢,包頭震雄銅業有限公司將超純稀土添加到銅及銅合金高導新材料中,研制出一種新型鍍錫圓銅線,解決了電阻率與抗拉強度不能兼顧的行業共性難題,打破了高精細、高強度錫銅合金導體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

  包鋼集團礦山研究院科研人員成功提取出99.9%的高純氧化鈧,攻克了從含鈧礦物中直接提取鈧制品的行業重大關鍵技術難題﹔我國抗腦膠質瘤原創新藥ACT001在鄂爾多斯尚德艾康藥業抗癌藥物中試基地實現臨床用藥的批量生產﹔三峽集團在烏蘭察布市投資建設的三峽現代能源創新示范園建成投產,創下了多個“國內之最”和“行業首次”……

  “科技創新是內蒙古的短板,也是決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必須堅持科教人才一起抓,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3年自治區兩會,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投入要再加大、創新平台要再加碼、創新鏈布局要再加力、人才引育要再加強……在創新的路上內蒙古正全速奔跑。(記者 霍曉慶 實習生 李寶樂)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