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生態環境

“天邊草原”等你來

2023年04月27日08:0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一場春雨過后,烏拉蓋草原褪去了銀白色的“外衣”,顯露出原野的本色,等待著綠草如茵的夏天。在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哈拉蓋圖農牧場洪浩勒圖分場,牧民齊貴龍一大早便在牛棚羊圈忙碌起來。

  “現在草原生態好了,來旅游、攝影的人越來越多,加上餐飲、住宿、出售肉奶特產等,搞生態旅游的收入比過去單純放牧翻了好幾番。”齊貴龍開始盤算一年的好光景。

  20多年前,因氣候變化、過度放牧,齊貴龍家所在草場出現嚴重退化跡象。為此,齊貴龍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轉變傳統畜牧方式,注重草畜平衡、減少牛羊數量,改良育種、圍封禁牧,讓草原大地“喘口氣”。十多年來,草原生態逐漸好轉。前些年,齊貴龍籌備發展草原生態旅游,將自家草場的網圍欄等拆除,恢復草原自然風貌。

  如今齊貴龍家的草場,隨處可見灰鶴、野鴨、鴻雁、旱獺等野生動物,成為當地知名旅游景點。

  在烏拉蓋草原上,像齊貴龍一樣端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的牧戶還有很多。

  烏拉蓋草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原之一,素有“天邊草原”美譽。近年來,烏拉蓋管理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優勢,持續打通“兩山”理論轉化通道,推動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帶動群眾“守綠換金”。通過大力發展原生態草原游、牧戶游、影視游、研學游,逐步形成布林泉、野狼谷、九曲彎、草原影視基地等知名文旅品牌,扣住“看+玩+吃+住”旅游鏈條,將特色資源、閑置資源有效盤活,吸引著眾多國內外游客流連。

  近十年來,烏拉蓋管理區累計接待游客651.5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73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從旅游業中增收2400余元。

  生態旅游業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烏拉蓋管理區還把“兩山”理論轉化的目光聚焦在發展優質良種肉牛繁育上,形成了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牛產業發展格局。

  在烏拉蓋管理區,王金強絕對算得上一位“牛”人。年純收入100多萬元,家裡有150頭華西牛母牛,出欄時,別的牧民家其他品類的牛犢才1萬多元,而他家的牛犢平均能賣到2.5萬元。

  說起自家養殖的華西牛,王金強總是贊不絕口:“這牛生長速度快,屠宰率、淨肉率高,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強,適應面廣,經濟效益高……”擁有如此多優點的華西牛就是在烏拉蓋草原上培育成功的。2021年,華西牛獲國家畜禽新品種認証。

  作為華西牛育種群體的主要供種基地,烏拉蓋管理區成立了烏拉蓋牧場有限公司,通過打造引種育種、擴繁育肥等產業,實現“科研機構+基地+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以此打造全國一流的華西牛肉牛新品種繁育推廣供應基地。截至目前,烏拉蓋管理區華西牛整體存欄規模3.4萬頭,有22個核心群、4個擴繁群﹔核心群群體規模7000頭,佔全國華西牛總存欄的64%以上。

  此外,烏拉蓋管理區還建成了內蒙古首個國家級草原生態牧場標准化示范區,示范區通過構建“草原生態技術示范+家畜科學養殖+養殖技術指導”的適合草原牧區的新型發展模式,以此帶動牧民走科技養殖之路。

  烏拉蓋管理區黨工委書記喬建強介紹,截至2022年,生態牧場標准化示范區農牧戶年度人均純收入是非示范區的2倍﹔華西牛帶動養牛戶人均純收入達8.6萬元﹔本土“牛”人輻射帶動科學養殖,使每頭牛增加2000元以上年收益。

  踐行“兩山”理論,生態的修復治理效果是“硬杠杠”,沒有良好生態,何來綠富同興。烏拉蓋管理區通過與內蒙古蒙草公司、中國農業大學、農科院草原所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對烏拉蓋草原退化成因進行科學診斷,針對沙地風蝕、狼毒型退化、嚴重鹽鹼化等突出問題,分別採取不同措施“對症下藥“,並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圍封轉移、草畜平衡管理等綜合性治理措施,境內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地治理率得到顯著提升,管理區林草覆蓋率達到87%。經過科學治理,“風吹草低見牛羊”勝景在盛夏的烏拉蓋草原隨處可見。

  去年11月18日,生態環境部命名51個地區為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烏拉蓋管理區榜上有名,這也是烏拉蓋管理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有力印証。

  喬建強說,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烏拉蓋管理區發展的含綠量、含新量、含金量大幅提升。我們要繼續在“兩山”轉化上繼續作大文章、好文章,讓烏拉蓋這片“天邊草原”更加美麗富饒。(記者 帥政)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