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四個注重”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踐中,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路徑、新模式,持續推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村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動力。
榆林鎮河南村發展大蒜規模化種植產業
注重規劃先行,繪就村集體經濟發展“全局圖”。區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印發《賽罕區2023年度高標准高質量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責任分工方案》,區委、政府全面領導,組織部牽頭協調推進,財政局負責資金撥付、監管和績效評估,農牧水利局負責項目指導、推進,合力推動鎮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建立鎮黨委書記主導、鎮長主推、副書記主抓、村黨組織書記主攻的責任聯抓機制,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一村一策”研究制定發展計劃,一月一調度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分類建立村集體經濟項目庫,101個行政村分類儲備項目189個,其中,107個列入區級項目庫,37個項目已實施。
注重融合發展,牽緊村集體經濟發展“牛鼻子”。各鎮、涉農街道採取“村黨組織+企業”模式,建強“共同富裕黨建聯盟”,以“黨建鏈”引領“產業鏈”,依托“產業鏈”組建“共同富裕黨建聯盟”12個,聯建共建黨組織92個,吸納企業16家、合作社13家,輻射帶動農戶15600戶。盤活大棚、閑置廠房等,通過合作經營等方式發展產業,改建盤活廢舊大棚47座,為村集體增收120余萬元。回引專業團隊發展休閑度假、文化旅游、娛樂觀光等產業,打造六犋牛、二道河、石人灣等休閑度假觀光產業﹔發展鄉村民宿產業,以榆林村、陶卜齊村為試點,打造特色網紅村,助推集體經濟增收。全區101個行政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34個村達到20萬元以上,9個村達到50萬元以上,5個村達到100萬元以上。
金河鎮曙光村返鄉大學生高宇開辦電商企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注重筑巢引鳳,落好村集體經濟發展“關鍵棋”。賽罕區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選取20個發展勢頭強、發展模式好、集體收入大的村作為示范村重點培育,做好示范引領、總結提煉、觀摩交流,帶動其他村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觀能動性,擴大50萬元收入村的數量。大力實施“引鳳還巢”工程,多措並舉回引人才,著力改善村干部隊伍年齡、文化結構。將返鄉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退伍軍人、機關黨員干部等納入村干部隊伍后備人才庫,儲備人才800余名,回引人才72名。引導村干部、年輕黨員、致富帶頭人明確發展思路,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牧業經營主體,多渠道實現增收目標,積極化解集體經濟返貧風險。
巴彥街道太平庄村黨支部書記王慶華在“擂台比武”中介紹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
注重激勵引導,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區委組織部牽頭組織開展鎮黨委和村黨組織田間地頭“擂台比武”活動,在田間地頭晒成績、亮特色、謀發展,以講促學、以賽促干。運用好“比武”結果,“比武”優勝者優先評先評優、足額發放基本報酬和獎勵報酬。同時,加大獎補力度,劃撥一定數額黨費予以獎補。把村集體經濟發展任務落實和收入達標情況列入鎮、涉農街道考核指標,作為黨(工)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重要內容,作為村黨組織書記重要承諾項目,與村干部評先評優,基本報酬、績效報酬、獎勵報酬發放直接挂鉤,每年評選出區級優秀村黨組織書記10名,享受事業人員工資待遇,激勵鎮村干部把精力集中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來。(崔巧鳳)
來源:呼和浩特賽罕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緊扣目標任務 確保取得實效(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
-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堅持高標准、嚴要求,緊扣目標任務進行動員部署謀劃,有力有序做好各項工作,確保主題教育深入開展、取得實效。北京市委召開市委書記專題會議、市委常委會會議、市委主題教育領導小組會議、全市主題教育工作會議,研究謀劃思路、制定工作方案、作出細致周密的部署安排,制定了全市實施方案和市委常委會工作方案﹔市級領導班子舉辦讀書班,開展集中學習、交流研討、主題黨日、調查研究等,先學一步、深學一層,為全市黨員、干部作示范、立標杆﹔將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建章立制等5個方面的目標要求,細化為21項具體舉措和市委常委會的工作安排。…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