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90公裡的“沖刺”

4月19日,施工人員在引綽濟遼輸水工程地下30米隧洞施工。 記者 黃燕飛 攝
4月19日下午,興安盟扎賚特旗,引綽濟遼輸水工程隧洞段施工二標2—3支洞,電瓶機車在幽深潮濕的隧洞中行駛大約20分鐘后停了下來。此時,地下涌水使隧洞看起來像四面滲水的“水帘洞”。扶著洞壁穿行在隧洞中,手是潮濕的,頭上像是在下一場大雨,腳下再向前就是近一米深的水流。
隧洞掘進現場最前方是TBM的機頭。前方燈光昏暗,耳邊是隆隆的機器聲響和嘩嘩的水流聲,掘出的砂石通過傳送帶不斷被運出隧洞。
工人陸艷峰站在深及大腿根的水流中作業,水褲和雨衣反射出清冷的光。他從水中趟出來,提高嗓門給我們介紹前方的情況:“今天在隧洞裡作業的工人有27人,清渣、支護、噴混、運材料……大家早晨6點半進來,晚上6點半出隧洞。水流冰冷,但也習慣了,隧洞每掘進一點,我們就距離成功又進了一步。”
此時,我們想到了上午剛剛走訪過的文得根水利樞紐,在三面環山的地方,大壩已經將綽爾河水攔截成一個巨大的平湖。主壩、副壩、溢洪道、生態魚道已經完工,引水發電系統的電站機組正在緊張安裝中,一座集調水、發電、灌溉、恢復生態為一體的水利樞紐即將全面建成。
引綽濟遼工程是內蒙古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分輸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兩部分,工程全部竣工后,文得根水利樞紐開閘放水,滔滔綽爾河水將通過隧洞和地下輸水管道奔涌至西遼河,為西遼河流域的通遼市“解渴”,並向沿線9個旗縣市區及11個工業園區供水,為沿線百姓造福。
這是一場跨越390.263公裡的奔赴。引綽濟遼工程年均調水4.54億立方米的綽爾河水,像一條藍色哈達,一頭系著興安盟,一頭系著通遼。
興安盟境內有大小河流200多條,綽爾河是其中最大的一條,在盟內流域面積7456平方公裡,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0.6億立方米。但其南部地區水資源匱乏,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曾被列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同時,地處鬆遼平原西端的通遼市,是全國110個缺水城市之一,人均佔有水資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4.5%,水資源匱乏困擾、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有關部門就曾先后多次開展前期規劃研究工作,提出實施引綽濟遼工程。2011年,工程終於被提上日程。從上報水利部到被列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從2018年9月主體工程開工建設到如今全力沖刺,一個醞釀幾十年的夢想即將成為現實。
隧洞段施工二標2—3支洞是穿河段,地下水豐富,地下涌水處理成為工程一大難題。“這只是冰山一角,工程實施我們總結有‘五難一重’,最難的地段一天隻能掘進三五米。但即使有千般難萬般苦,我們必須全力克服。這個工程寄托著千千萬萬人的期待,凝聚著千千萬萬人的心血,為沿線居民生產生活生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希望。”引綽濟遼工程隧洞段施工二標項目生產副經理祝龍說,機器一直不停歇,人員幾班倒,要想在56個月內完成工程目標,隻能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向前奔跑。
還有更多的人在默默為工程付出。文得根水利樞紐庫區2743戶、8568名農牧民移民搬遷揮別故土支持水庫建設,在興安盟和自治區水利建設史上寫下感人至深的一頁。
工程全線引進5台國產TBM施工,承擔92.682公裡的隧洞掘進任務,大家給5台機器分別起了草原吉祥號、如意號、平安號、和諧號、安達號等寄托著美好寓意的名字,這些大國重器用精良技術托舉起偉大工程。
來自五湖四海的基建工人,克服水中作業等各種難題完成一個又一個攻堅任務。
在家屬“進工地”交流會上,女兒第一次知道了不能陪伴她的父親正從事著一項偉大的工作﹔妻子第一次知道回不了家的丈夫一天在冰冷的水中工作10多個小時。2022年3月3日,引綽濟遼輸水工程隧洞段2-6支洞“草原平安號”TBM第一掘進段貫通,當天,在引綽濟遼工程隧洞段工作4年的興海第二個孩子出生,他給孩子取名“貫通”。對參建人員來說,這不僅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一份參與偉大工程的責任和擔當。
引綽濟遼工程輸水線路有的段施工難度大,沖刺可能不止56個月。這個內蒙古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還在延續攻堅克難的“傳奇”。(記者 李霞 高敏娜 霍曉慶 康麗娜 呼布琴 黃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