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地膜回收難在哪兒?

20世紀70年代,地膜覆蓋技術從日本引進我國,為我國農業帶來一場“白色革命”,極大地提高了部分農作物的產量和效益。在內蒙古地區,地膜覆蓋技術更是糧食生產的關鍵技術,能使農作物產量提高30%左右,為保証我國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然而,隨著地膜覆蓋技術大規模應用,問題也日益顯現,廢舊地膜未及時回收,不但污染生態環境,還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嚴重制約農作物增產增收。那麼,如果地膜不及時回收,會造成什麼危害?是什麼原因導致地膜回收難?內蒙古又是如何推動地膜回收的?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地膜之害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周邊的田野中,記者看到未被回收的地膜裸露在地表,放眼望去,白花花、黑乎乎一大片,就像田地裡貼滿了“創可貼”﹔部分清理出來的殘膜棄於田邊、地頭,大風刮過后,殘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間樹梢,使本來整潔的村子顯得有些凌亂。
“好好走著路,不知啥時候,鞋頭上就挂了殘膜,有時候殘膜還會飛到臉上!”巧什營鄉圪報村村民李珍娃顯得很無奈。
據縣農牧局相關責任人介紹,殘膜不及時回收不僅危害生態環境,更危害著耕地質量、農作物生長,甚至還危害牲畜健康,極大地阻礙了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有一年,春耕過后一個月,地中間那塊兒的苗長得稀稀拉拉,第二年再播種時,我特意深耕了那片地,結果勾出一大片殘膜。”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新公中鎮旭日村的李白小告訴記者。
據了解,普通的聚乙烯地膜(PE地膜)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很難分解或降解。隨著使用年限增加以及殘膜回收不及時,土壤中殘膜積累越來越多,阻礙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滲透,降低土壤通透性,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土壤肥力水平、種子發芽和農作物正常吸收水分,使農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受到影響。據測算,殘膜過多的土地,減產率高達8.3%-54.2%。
此外,殘膜不及時回收,還會和農作物秸稈混合在一起,秸稈被加工成飼料后,牲畜誤食了混有殘膜的飼料,造成腸胃消化功能不良,嚴重時會引起牲畜死亡﹔殘膜不回收或者回收不徹底,隨著覆膜年數增加,土壤中不斷積累的殘膜會纏繞農機具,妨礙耕作活動,增加殘膜回收成本。
總之,從地膜污染對生態環境、耕地質量以及作物產量產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覆蓋農田中殘留地膜量,已經嚴重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經刻不容緩。
回收之難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地膜回收難,主要是受地膜質量不高、回收成本高、新式地膜價格昂貴、缺乏配套技術和機械、農民觀念問題等因素制約。
據調查,雖然政府禁止使用低於國家標准0.01毫米的超薄地膜,但許多農民為了節約成本,往往選擇價格較低的0.006-0.01毫米之間的地膜。由於地膜厚度不達標,經過風吹日晒,超薄地膜分化后變成碎塊,撿不起來,農戶用四輪帶筢子耬也耬不淨,索性就放棄回收了。
地膜不合格,造成地膜回收成本高。一般情況下,一個農民一天最多能回收半畝地殘膜,人工費就要上百元﹔雖然殘膜可以賣錢,但最終收益遠不如外出打工﹔農民為了搶農時播種,直接將殘膜深耕翻入土壤,造成地膜殘留﹔還有的農戶將殘膜集中起來焚燒,又造成空氣污染。
目前,內蒙古正在積極推廣0.015毫米的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但很多農戶並不買賬。據了解,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價格較高,是普通地膜的2-3倍,加之各地政府的購買補貼不一致、地膜卷規格不統一、殘膜回收補貼不明確,導致推廣效果並不理想。
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還會增加隱性成本。普通地膜10公斤能鋪3畝地,而10公斤的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分別可以鋪1.6畝和2畝,農機手與以往相比,需多次更換地膜卷,無形中增加了人工成本,而最終的人工成本又需要農戶買單。
此外,地膜回收缺乏配套技術和機械。普通農戶隻能靠人工撿拾,效率低,成本大。利用普通耬耙式殘膜回收機,輔以人工撿拾方式,雖然能夠提高殘膜回收率,但隻能耬耙地表殘膜。而新型殘膜回收機價格昂貴,農戶又無力負擔,很多地方政府隻能租賃新型殘膜回收機,或雇佣第三方社會服務組織,免費為農戶回收殘膜。
據相關材料顯示,歐洲和日本等國家的地膜厚度在0.018-0.03毫米,使用后實行強制回收,有效控制了農田地膜殘留污染。而在記者多方調查后發現,許多農民擔憂地膜過厚會影響保苗率,對全生物降解地膜效果存在觀望態度,甚至有農民坦言,加厚地膜不回收將造成更大危害,如果使用加厚地膜,就必須自己回收,不想因為回收地膜而佔用打工掙錢的時間。
“農民最關注的就是種植成本,我們沒有足夠的技術和資金,做不到百分之百回收殘膜。但如果政府加大補貼力度,大家當然會用更好的地膜,我們也不想年年為回收殘膜鬧心!”許多村民紛紛表示。
解困之法
近日,自治區農牧廳就加強廢舊地膜回收發布10條措施,明確從加強源頭管控、加大執法力度、壓實主體責任、強化組織落實、典型示范引領、創設回收模式、鼓勵科技創新、建立挂鉤機制、實施獎罰措施、廣泛動員宣傳10個方面,做好全區農用地膜回收處理工作。
“農戶為了節約成本,便購買使用低於國家標准的地膜﹔不願主動回收地膜的農戶,通過深耕將地膜翻入土中,或者直接焚燒。因此,新出台的10條措施可以及時糾正殘膜回收過程中的亂象。”自治區農牧廳科教處處長馬曉昀介紹。
記者也在調查中發現,農戶對新出台的10條措施格外關注。“新措施裡講,對不按規定回收殘膜的個人可以處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這幾天鎮裡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10公斤售價280元,政府補貼240元,農戶出40元,雖然比原來的地膜貴,但是不用回收,我們全村人都要用。”李白小說。
早在2015年,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就成為全生物降解地膜評價工作示范點,經過8年的時間,農村地膜一片狼藉、隨風亂舞的景象不復存在。烏蘭花鎮東湖行政村的馬鈴薯種植大戶龐志勝感觸頗深:“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以直接翻到地裡,不會污染土壤和環境,還能起到增產增收效果。”
在赤峰市,全生物降解地膜同樣獲得好口碑。“這種地膜可以像葉片一樣融入泥土,秋收后再不用人工耬膜。”喀喇沁旗西橋鎮姜家店村的尹生學連連稱贊。他說,自家承包的600畝農田通過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不僅省下了回收地膜的人工費,也使土地肥力得到提升。
五原縣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種殘膜回收舉措。農戶自行撿拾回收,按照3:1比例交舊領新﹔機械集中回收,給予每畝20-30元離田補貼﹔土地流轉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回收,實行補貼雙挂鉤﹔購買新型殘膜回收機械,每台給予農機總價值35%的購置補貼﹔給予再利用企業每噸1000元加工補貼,同時採用“以獎代補”方式,對企業根據其農膜資源化利用加工量給予一定資金獎勵(5—10萬元)。該縣的做法為殘膜回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據了解,內蒙古現有耕地1.72億畝,覆膜面積2562.75萬畝,地膜使用量8.91萬噸。2022年,全區開始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800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139萬畝,當年分別完成141.3萬畝、1.6萬畝。今年,內蒙古將全面完成2022年剩余任務。
“今后將在科學推進加厚高強度地膜應用、有序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強地膜科學使用、健全回收利用體系、全力配合《自治區農膜污染防治條例》出台等方面發力,切實推動地膜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馬曉昀表示。
殘膜是農業的產業垃圾,而不是能夠完全可以自我循環的資源。如何從源頭上把控地膜質量、如何讓農民接受新式地膜、誰來支付地膜回收及再利用成本、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當前必須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4月14日,全區旱作高標准農田建設暨廢舊地膜回收現場會議在赤峰市召開,再次打響廢舊地膜回收攻堅戰。在《內蒙古自治區2022-2025年農膜回收工作方案》中,確定要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與地膜回收行為挂鉤政策,實現加厚地膜全部回收,促進地膜回收加工利用體系日益完善。持續強化源頭管控,全面落實挂鉤政策,深入開展攻堅行動,同步推出台賬建設,持續創建回收模式。力爭到2025年,內蒙古主要覆膜地區地膜當季回收率達到85%,農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地膜殘留基本實現零增長。
我們相信,在自治區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下,廢舊地膜的困擾一定會得到更好的解決。(記者 薛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