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准格爾旗社會經濟工作亮點推介

黃河畔畔我的家

2023年04月12日10:45 |
小字號

黃河奔涌,奏響新時代澎湃樂章。7692平方公裡土地上,每一寸土地上變化的日新月異,匯聚成新時代准格爾旗的氣象萬千。

黃河龍口段鳥撖圖。趙冬霞攝

黃河龍口段鳥撖圖。趙冬霞攝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黃河沿北、東、南流經准格爾旗5個鄉鎮,從十二連城鄉三十頃地村葦塘社入境,在龍口鎮大口村小佔社出境,全長238公裡。

黃河流經地的准格爾旗始終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治理水土流失,培育森林植被從源頭涵養水土,2019年以來,完成林業生態建設22.13萬畝,完成草原建設39萬畝。上下游興建的庫壩工程對調節平衡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眼前的黃河鬼斧神工般地成了人們手中的“調色盤”。

濁浪滔天,泥沙滾滾的黃河為什麼在准格爾旗卻是碧波蕩漾?為了從源頭遏制粗泥沙入黃,完成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環境治理,確保黃河水體安全,准格爾旗深入實施沿黃生態廊道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嚴格執行24小時入黃水質監管。山野綠色晃,河水泛銀光,灘區已是“草長鶯燕飛”。

碧波蕩漾的黃河。趙冬霞攝

碧波蕩漾的黃河。趙冬霞攝

從時代的大河中擷取幾朵浪花,從鄉村巨變中細察新時代准格爾之變。

“土崖崖深來山坡坡長,一方水土難把一方人養。”

“磚窯窯新來瓦房房亮,溝梁梁奔了小康。”

小村蝶變,何以可能?

黃河龍口段岸邊,大山橫亙,千溝萬壑。曾經,這裡交通不便、生態脆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號角吹響后的准格爾旗,黃河沿岸改變了模樣,山路十八彎變通途,溝壑成了金銀山,老百姓告別窮日子,過上好日子,邁向美日子。

春分一候玄鳥至。當春天的第一縷風吹開融化的冰面,黃河龍口段兩邊褶皺的山巒也變得靈動起來,沉寂的黃河水開始蘇醒。水天一色,候鳥成群,一幅“黃河畔畔春日圖”徐徐展開……

候鳥在黃河邊憩息。趙冬霞攝

候鳥在黃河邊憩息。趙冬霞攝

行走在黃河岸邊,聽河水潺潺,享寧靜安然。誰曾想曾經“一碗水半碗沙”的黃河如今清澈見底,碧波蕩漾。依偎著黃河,大家想的都是把黃河扮“綠”的事,不僅是環境,還有產業。每一個黃河岸邊的村子都有數不盡的黃河人、道不完的黃河事、剪不斷的黃河情。

“以前挨著黃河吃了不少苦,現在靠著黃河、更靠著黨的好政策享上了福。”今年74歲的李三應是龍口鎮馬柵村村民,已是滿頭銀發的李三應種了一輩子庄戶,土裡“刨食”的他,似土地如命。春分時節,土地消融,他又開始平整土地、引黃河水灌溉。

李三應在平整土地。趙冬霞攝

李三應在平整土地。趙冬霞攝

從小生活在黃河畔的李三應,家離黃河隻有100米的距離,親眼見証了黃河由“害河”變“利河”的改觀。黃河於他而言相伴一生,由敵變友。李三應勞作間,總會手持工具,凝視著平靜的黃河,思緒拉回那驚心動魄的年代。

“鹽鹼板,花狗臉,種一葫蘆,打兩碗”。五六十年代,黃河水年年泛濫,每年都將土地淹沒一部分,就這樣,十幾畝土地就沒了,那時候,守著黃河種旱地。李三應說:“有一年,秋收在即,一場大洪水,整個庄家一片汪洋,老百姓種的庄稼沒有留下一顆。”

依黃河而居,歲月靜好、生活幸福是李三應所盼,而夢想已經實現。1994年至2004年期間,萬家寨水利樞紐和龍口鎮水電站相繼建成投運,政府又投建了護岸工程和揚水站,提黃河水灌溉。

高峽出平湖。曾經靠天吃飯,旱澇聽天由命,如今,靠黃河水滋養,一畝地有兩三千收入。李三應說,這是他年輕時想也不敢想的事兒,這個時代讓他們挑上了“金扁擔”。

農戶引黃河水灌溉。趙冬霞攝

農戶引黃河水灌溉。趙冬霞攝

置身黃河岸邊,丹山碧水,如在江南水鄉。沿著黃河一路向西而行,面朝黃河,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一張張盛滿笑意的喜慶臉龐,映襯著龍口鎮人民的幸福生活。

行至龍口鎮大口村,這裡是鄂爾多斯高原海拔最低點,黃河之水與沿途丘陵溝壑嚙合,明長城與黃河“握手”,黃河文化和歷史文化滋養著這方人。

鄔來師是土生土長的大口村人,1994年進入村委會工作,2009年擔任大口村黨支部書記,一干便是29年。每年黃河開河,鄔來師總要到黃河護岸上走走,黃河安瀾,是他心尖尖上的事。

鄔來師在黃河護岸上走走成了日常。趙冬霞攝

鄔來師在黃河護岸上走走成了日常。趙冬霞攝

黃河曾是鄔來師心頭的痛,1992年和1994年,都是黃河開河之際,水位猛漲,沖毀堤壩,老百姓無能為力,隻能水來人退。

1995年,政府投資62萬元,進行護岸工程,自此,百姓再未受到黃河水侵害。

2018年8月17日,正值大口村村委會換屆選舉,上游庫區排沙,淤泥將河槽淤堵,水位急劇上漲,造成護岸損毀,不及時填堵,后果不堪設想。危急時刻,鄔來師顧不上選舉之事,拔腿沖向黃河護岸的方向。

搶修河道。趙冬霞攝

搶修河道。趙冬霞攝

處理完險情,已是8天后,回到村委會,得知他又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我不能辜負鄉親們對我的信任,一定要帶領大伙過上好日子。”鄔來師話語簡單,但很重。

擲地有聲,除了話語,更是行動。鄔來師2009年當選村支書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爭取上級資金和動員村民出力,修建了2處排洪渠,黃河沿岸近4000畝基本農田得到了徹底保護,老百姓實現了增產、穩產。

喜獲豐收。趙冬霞攝

喜獲豐收。趙冬霞攝

大口村2013年三年規劃:不惜一切代價貫通馬柵——大口——牆頭三級通村道路﹔在沿河頭地整合土地,發展大棚……

看大口村的發展變化,可以從鄔來師一摞摞日記本裡,一探究竟。打開其中一本,記錄著他2013年的工作計劃,10年過去了,如今的大口村,通村道路一馬平川,河頭地也變成了良田,梁峁山上溫室大棚拔地而起……

走進依山而建的高標准溫室大棚,翠綠的西瓜秧苗已經做瓜,5月份就能上市。大口村獨有的小氣候,造就了大口西瓜名揚千裡。這幾年,每年6棟大棚產3萬斤西瓜,銷售金額15萬元。

大棚裡翠綠的秧苗。趙冬霞攝

大棚裡翠綠的秧苗。趙冬霞攝

大口村氣候溫潤,適宜植物生長,夏季,村裡到處花果飄香,綠蔭掩映,百鳥爭鳴,頗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借黃河靈氣,繪發展勝景。如今,奔涌的黃河,不但保持了吃水、農業灌溉等最基礎的社會功能,而且開辟出了文化旅游這一新的生態、經濟功能。

大口村,南臨黃河,與山西省河曲縣隔河相望﹔西靠明邊(延緩長城),為晉、陝、蒙三邊交界地。古時這裡曾是一個較大的渡口和市口,也是口裡人走口外的路口,故得名“大口”。

黃河古波、雞鳴三省、大口遺址,西口驛站,古長城……大口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第三類革命老區。

大口村中共馬柵區委革命活動展廳已成為准格爾旗市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來這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大口村最南端的小佔社總面積3平方公裡,境內有延綏古長城3公裡,烽火台3處,還有馳名的丹霞地貌——“蓮花辿”,是黃河向西流的一個轉彎點。

旅游業已成為大口村的主導產業,年平均接待游客30萬人次,收入700萬元,佔全村總收入的30%,帶動300人就業。大口村人均純收入達18000元。

這些年准格爾旗始終把生態環境整治與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沿黃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真正把生態保護建設成果體現到了高質量發展上,山頭綠了,百姓富了。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與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社會相輔相成,為地區發展增添了更加耀眼的亮色,奏響了“黃河大合唱”新樂章。(趙冬霞)

來源:准格爾旗委宣傳部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