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扎根科技小院 青春拔節生長

2023年02月28日07:3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田間勞作。

問詢調研。

採集數據。

開展實用農技培訓。

科技小院裡的年輕人。

幾間農舍,一所院落。科技小院雖小,卻大有可為。在廣闊的田疇沃野,一批批涉農牧專業研究生扎下根,為農牧民提供面對面、手把手的服務,用心用情用力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走進科技小院,記者帶您領略鄉村振興一線上激揚的青春風採。

包頭市達茂旗烏克忽洞鎮套馬溝村四面環山,扎達蓋河貫穿東西,內蒙古達茂牛業科技小院就坐落在套馬溝村。科技小院建成以來,內蒙古大學家畜現代生物育種團隊駐守在此,帶來多項高新技術,為當地肉牛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每天的工作日志記錄過程中,我們不光記錄開展的採血、測量等具體工作,還能獲取相關實驗數據。我們能知道牛的生長趨勢和生長過程,反過來還可以進行分析,發現哪些地方能夠改進,回到實驗室裡通過更深入的研究,找到相關科學機制。”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吳迪說,來到科技小院1年多時間裡,他深切感受到科技成果要轉化到迫切需要的地方去。

像達茂牛業這樣的科技小院,內蒙古共有49家。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院校的研究生活躍在科技小院,在導師及專家指導下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不僅為新時期“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力量,也揮洒汗水把創新的論文書寫在大地上。

“隻有到現場去,才能真正學會知識、運用知識”

初春正是實驗母牛的妊娠期,需要密切關注牛群的生長和健康狀況。記者採訪時,由於惦記著科技小院,剛返校的吳迪打算先安頓好學校的事,下周就回到科技小院。

品種駁雜、個體較小、產肉量低,飼養環境和營養條件差……初到套馬溝村,團隊認真調研當地肉牛產業,並根據實際情況為套馬溝村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殖規劃。

“李光鵬老師常告誡我們,科研的責任是報效國家、造福社會,隻有到現場去,才能真正學會知識、運用知識。”吳迪說,走進鄉間地頭、坐在農戶炕頭,才能隨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通遼市科左中旗高粱科技小院位於西遼河平原鹽鹼地最集中的地區,高粱種植是當地種植業的主打產業。內蒙古民族大學研究生余忠浩實地考察后發現,當地林下種植高粱存在種植密度低、水肥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結合所學知識,通過篩選矮杆耐密植品種、合理規劃種植密度等手段,在余忠浩和團隊的努力下,當地高粱平均畝產量由1000斤提升至1200斤。現在,余忠浩所在團隊制定的林下矮稈高粱密植高產栽培技術規程標准已報送相關部門審定,研制的鹽鹼地高粱播種機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而這些成果都已落地在田間土地上,悄然改變著當地農牧民的傳統種植習慣。

自2019年以來,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先后建立7個科技小院,目前共有31名研究生和科技人員在此入駐,開展試驗示范和技術指導服務。4年來,來自多所高校的科研團隊圍繞小麥、玉米、葵花、果蔬、奶牛等特色產業,集成了土壤鹽鹼化改良、農業四控技術集成等多項種養技術。“農牧民對科技的需求迫切而務實,通過研究生長期蹲點駐扎轉化高校新理念新技術,不僅改善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人員不足現狀,也培育了一批新型農牧民。”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科協主席蘇慶春說。

“多和這些娃們嘮嗑,管用著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雨水節氣剛過,科技小院裡熱鬧起來了。

“老鄉們,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關於玉米的‘兩改一增二保’技術……”位於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浩勒本召嘎查的玉米小院座無虛席,一場實用農技培訓正在進行,主講員是來自內蒙古農業大學的研究生董宇恆。

“專業理論對老鄉們來說較難理解,於是我們把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挂鉤,譬如說‘增肥增效能提高產量’,就把作物形象地比做人,‘人吃飽了吃好了才能身體健康、茁壯成長’,幫助老鄉更好地理解吸收相關知識。”董宇恆說。

“多和這些娃們嘮嗑,管用著哩!”科技小院落戶起,村民常大爺沒事的時候總愛來“嘮會兒磕”。“秸稈怎麼還田?”“有機肥如何處理?”……學生們給出的答案大都被常大爺運用到自家田地裡。

“一次次面對面的交流,我感受到農民的求知欲很強烈,也了解到很多實際問題。當書本上的知識在實踐中開展時,我們面臨的是更多的挑戰。”董宇恆說。

“小徐查出來了嗎?甚毛病了?”“叔,我查了資料、請教了老師,初步判斷是真菌病害莖基腐病或立枯病,需要藥劑灌根。我還得再觀察后給您回復。”在杭錦后旗蒙海玉米科技小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徐俊平給記者翻看去年7月的一次微信對話,而這樣的場景,在農事繁忙季節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數據顯示,去年內蒙古科技小院線下實地組織新型農牧民培訓、農牧民素質提升培訓、農牧民科技能力培訓等各類科普講座300余場,線上指導培訓農牧民5萬余人次,廣大青年學生正成長為“三農”戰場上一支有力的科普志願者隊伍。

“國家的需要在哪裡,我們的陣地就在哪裡”

“當導師李光鵬教授和楊磊研究員為我規劃博士培養方案時,科技小院的培養方案讓我眼前一亮。”吳迪告訴記者,3至5年的項目期裡,博士研究生至少要2年時間駐扎一線,結合實際完成導師布置的研究任務。現在,吳迪找到了研究的方向,並打算把在開展實際工作中獲取的數據運用在博士論文撰寫中。

參與30多項國家、地方科研項目,發表50余篇學術論文、申報9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參與選育4個馬鈴薯品種、研發8套灌溉施肥設備,29位研究生獲得相關科技獎勵、9名同學獲得國家獎學金、1人獲得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提起學生們在科技小院裡取得的成績,內蒙古馬鈴薯科技小院負責人、內蒙古農業大學賈立國副教授如數家珍。

從2011年建立內蒙古第一個科技小院,到2016年施行與規模化生產接軌的科研與技術示范推廣模式,內蒙古農業大學馬鈴薯種質創新團隊一路摸索前行,目前通過科技小院培養研究生40余名,培養的研究生綜合素質顯著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解決研究生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當務之急。”賈立國感觸頗深:“國家的需要在哪裡,高校培養人才的陣地就應該在哪裡。實踐証明,在科技小院歷練成才是地方農業院校涉農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有效途徑。”

去年,內蒙古農業大學又獲批“內蒙古阿拉善駝業科技小院”等20個科技小院,並積極聯合有關科研院所、涉農企業和當地合作社等開展產學研合作,更好地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培訓推廣的同時,助力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為鄉村振興一線輸送人才。

近年來,自治區通過各類政策舉措引導各方面人力、物力、財力向科技小院聚集,推動科技小院建設管理走向規范化、標准化、制度化。一座座科技小院建成,一位位研究生走入科技小院,服務帶動小麥、向日葵、馬鈴薯、燕麥和羊業、草業、中藥材等20多個主導產業及特色產業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能。“未來,我們將在進一步擴大科技小院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建設。圍繞作用發揮、成果轉化,在農業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共享發展等方面下功夫,激勵和支持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科技小院高質量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自治區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白蓮)

(受訪者供圖)

記者手記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科技小院是建在廣袤沃野上的“第二課堂”,也是廣大青年人才書寫人生論文的一方舞台。“住下來是態度,融進來是決心,推出去是能力。”借力科技小院,學生們走出校園走入鄉間,把所學與所需結合起來,把科技成果轉化到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扎根大地、向上生長。在開展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同時,也磨煉意志、收獲成長,接受身心的雙重洗禮。

新時代、新需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路上,期待更多青年展現力量、體現擔當,在廣闊天地中成長成才、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好成績。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