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倉節到二月二——古老民俗煥發新活力

熱鬧喜慶的討思浩村天倉節。
古路板村大龍舞起來。
熱鬧的秧歌扭起來。
討思浩村天倉節上展示的花饃饃。
村民喜“填倉”。
大戲表演助興討思浩村天倉節。
腦閣上的娃娃真可愛。
討思浩村村民在天倉節上表演自編的天倉舞。
討思浩村天倉節上的舞蹈表演。
在我國傳統節日中,農歷正月二十五是天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龍抬頭,很多人以為它們毫無關聯,其實,在千年前的古代,這兩個節日卻是同莖一枝、花開兩朵的並蒂蓮,古人把從天倉節到二月二的這段時間統稱為打囤節,人們填滿糧倉,祈盼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生活幸福。
但是,由於來源太過久遠,現在很多地方的天倉節和二月二已經演變為了兩個不同的節日,呼和浩特市即如此。
在呼和浩特市,討思浩村的天倉節和古路板村的二月二龍燈節和它們的村庄一樣古老,延續了二三百年,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年都會有新的活動加入進來,古老的民俗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活力。
百年古村 底蘊深厚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討思浩村和古路板村,都位於大青山腳下,都是因走西口而形成的百年老村庄,兩村相距約2.5公裡,村中都古跡眾多。
討思浩村的歷史古跡隨處可見,戰國時期的土城牆遺跡,兩棵有著200多年樹齡的古榆樹,上百年歷史的古戲台、大聖廟……
“記得我小時候,村裡搞農田基本建設,我父親在土城牆下挖出了一個壘牆用的瓦刀。因為我不懂它的價值,后來把它當作垃圾賣掉了。”今年65歲的劉明忠是討思浩村天倉節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他說,這足以說明,2000多年前,討思浩這個地方就有人生活。
討思浩,蒙古語,意為“迎接處”。明代阿拉坦汗在此設立接待站,專事迎接各級官吏。
“明末清初,隨著走西口移民大潮,從山西、陝西等地過來的漢族人和當地的蒙古族人聚居在這裡,形成了最初的討思浩村。到清光緒年間,討思浩村已經是個繁華的村鎮了。我的祖輩最早是從山西省五台縣過來的,到現在是第14代。”劉明忠說,現在,村裡生活著漢族、蒙古族、苗族、滿族、土家族等各民族的村民。
古路板,蒙古語,意為“三戶人家”。清乾隆年間,從東北逃荒而來的卜姓和雲姓兩家定居在此,不久,從山西來此討生活的張姓人家也來到這裡,形成了一個隻有三戶姓氏的村落,古路板的名稱由此而來。
這裡,曾是明朝歸化城牛羊市、清朝綏遠城馬市有名的進出通道。在古路板村,有300多年歷史的龍王廟遺址,250年樹齡的老榆樹,百年四季不干不凍的山泉水,還有許多“神龍取水”“神龍降雨”等民間傳說。
千年習俗 源自星象
在劉明忠和卜有良看來,天倉節和二月二龍燈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並沒有關聯,因為,他們沿襲的是上輩老人的說法。
呼和浩特市民俗專家高金貴則說,“在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糜鎮一帶,人們依然將從天倉日到二月初二這幾天的節期統稱為打囤節,仍舊保留著幾千年的禮俗。”
細究星象,似乎也能從中發現天倉節和二月二是同一個節日的淵源。
古人將北極星定為天之中心,以此劃分出東西南北四大星區,即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謂之“四象”。每一象都有“七宿”組成,隨著地球公轉,四大星區的位置也在運轉,一年一圈。
北斗七星的斗柄永遠指向青龍‘七宿’中的心宿,而斗柄指向又與季節變化相對應,青龍東升,萬物始生﹔青龍在南,萬物生長﹔青龍在西,萬物已老﹔青龍在北,萬物歸藏。當心宿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時,也是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從西方落下之時。
“春季時,青龍‘七宿’中的角宿從東方升起,就像龍頭趴在田野一樣,謂之‘見龍在田’,也叫龍抬頭。”高金貴說。
上古時期,心宿和參宿正好分別位於春分和秋分點上,這兩顆星被古人一同祭祀,非常隆重。“人們祭拜這兩顆星的意義就是迎接青龍東升,送別白虎西沉,打囤節由此演變而來。也就是說,最初的天倉日和龍抬頭是一個節日,同一天。”高金貴說,到了唐代,李泌上書,將二月初一定為中和節,后來演變成了現在的二月二。
據考証,最初的打囤節分為兩步,即天倉日“打囤”,龍抬頭“收囤”。“在古代,天倉日前一天晚上,老人們在星星升起后,會登上高處祭拜參宿三星“福、祿、壽”,天倉日當天‘打囤’時,用草木灰在地上畫出三層圓形的糧囤,到了龍抬頭之時,人們依然會再次撒灰打囤,這次為‘收囤’”高金貴說,“收囤”的意義比“打囤”更重要,所以俗語說“打囤不收囤,必定要受窮”。
古俗新貌 傳承創新
2月15日,農歷正月二十五,討思浩村人聲鼎沸,鼓樂喧天,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天倉節慶祝活動開始了。
在討思浩村委會廣場上,巨型糧倉模型、上百個紅燈籠組成的火紅長廊、地上大大的天倉圖,加上輪番上演的腦閣、舞獅、秧歌、高蹺等社火表演,震天的鑼鼓聲中,天倉節的氣氛喜慶十足。圍觀的人們紛紛掏出手機記錄著眼前的熱鬧場景,每個人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劉明忠說,討思浩村天倉節的歷史和村史幾乎差不多,以前天倉節當日一大早,村民們家家把院子打掃干淨,用柴火灰或者煤炭灰在院子裡畫一幅天倉圖,圖形裡三個同心圓代表糧倉,外環的四方還畫有叉子、耙子、笤帚等農具,寓意收藏、儲存糧食,同時還要在天倉圖裡放些五谷,預示豐收。
“現在隨著時代的變化,每家不再畫天倉圖,但是,天倉節當日吃蓋窖餅的習俗還在延續,意思是保護好糧食,來年收成好。”劉明忠說。
同樣,為了慶祝今年的二月二龍燈節,古路板村街巷兩邊都安裝了彩燈和紅燈籠,夜晚一到,格外璀璨,分外喜慶。
人們在古路板村二月二龍燈節上除了觀看舞龍表演,還可以觀龍燈、游九曲、賞燈山、放焰火、看大戲。“其中,在二月初二傍晚進行的‘出龍’儀式是最講究的,奏鼓樂、燃爆竹、點旺火、致起龍詞,舞龍隊的隊員舞動著32米長的龍圍著龍王廟遺址轉三圈后,到龍泉水‘飲龍’。飲完龍后,下山入村,直奔黃河九曲陣。龍下山路過農家時,村民都會出來敬龍、祈禱、許願……直到深夜舞龍結束。”今年60歲的二月二龍燈節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卜有良說,今年的龍燈節從二月初一開始到初四結束,初三和初四我們挨家挨戶為村民送祝福。
“習俗會隨著時代進步而發生改變,今年的討思浩村天倉節除了傳統的社火表演,還進行了草莓採摘踏青、尋覓冰雪區域等活動﹔古路板村二月二龍燈節新增了現代歌舞表演,這些創新之舉不僅可以帶動周邊村子的產業發展,還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傳統節日,喜歡傳統節日。”高金貴說。(記者 高瑞鋒)
(圖片由王栓扣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