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姿殺虎口

殺虎口,一代雄關久負盛名,自古和塞外草原密不可分。作為走西口中著名的西口,它是萬裡長城關隘中唯一集軍事和商業文化於一體的兩棲重鎮、萬裡長城和萬裡茶道交匯之地、清政府日進斗金斗銀的第一稅收關卡、晉商執牛耳者大盛魁發祥地。
進入新時代,處於晉蒙兩省區交界處的殺虎口依然貫通“口裡”“口外”,寬闊平坦的241省道由南向北直穿城門通向內蒙古,南來北往的車輛不時呼嘯而過。
“循跡西口”採訪組走進殺虎口,探尋西口變遷之旅。
邊關重鎮 舊貌新顏
殺虎口,自古乃貫通南北、連接草原與中原的咽喉之地,秦漢起歷代王朝都在此屯兵遣將設置防守,如今與內蒙古的和林格爾縣、涼城縣接壤。
明清時期,流行一句俗語“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西口即殺虎口,走西口必過關口之一。
“清政府在這裡設置了欽差督理殺虎口稅務監督署,隸屬戶部衙門。清政府規定,大型的駝隊、馬隊不得從其他關口進出,隻能走這裡,晉商隻有先交了關稅,才能走出西口。”右玉縣政協原主席王德功說,當時全國有4個海關、39個常關,殺虎口是清代山西唯一的常關,日進斗金斗銀,周邊各堡繁華無比,影響力遠遠大於長城其他關口。
日月輪轉,山河變遷。
1921年,隨著京綏鐵路全線通車,殺虎口失去稅關作用,日漸蕭條並關閉。2004年,右玉縣政府把殺虎口開發成了風景名勝旅游區,景區不僅有明代馬市口、西口古道、通順橋等遺址,還有講述西口文化的右玉縣博物館。
血脈相連、地緣相近、交通方便,從呼和浩特市到殺虎口走高速隻有1個小時的車程。“來右玉縣博物館參觀的外地游客中,呼和浩特市人居多,許多人說自己是走西口者的后代,作為后輩兒孫,也體驗一回走西口。”右玉縣博物館講解員田志榮說。
通商大道 惠及古今
“明清時期,晉商一路披荊斬棘、跨越重重難關,開辟了萬裡茶道,使得千千萬萬的走西口者沿著萬裡茶道來到了內蒙古西部地區。”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康建國說,殺虎口這條通道是晉商輻射全國商路中的一條,也是以此為中心,萬裡茶道向北延伸至庫倫、恰克圖的線路,和走西口線路重疊。
出了殺虎口一路向北,可達歸化城,即現在的呼和浩特市舊城。
“清代,殺虎口和歸化城是萬裡茶道上的經濟樞紐,聚集著大量晉商,還雲集著俄國等多個國家的商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凡,經濟發達。”右玉縣博物館館長吳承山說,著名商號大盛魁也誕生在殺虎口,清朝末年,大盛魁把總號遷到了歸化城。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新時代的山西商人依然以殺虎口為坐標,與內蒙古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往來。
曹滿,58歲,右玉縣人,沙棘研究專家,他創辦了以沙棘開發為主的食品飲料公司,生產的沙棘飲料、沙棘油、沙棘酒等系列產品覆蓋了華北、東北、陝北等地區,年產值4000多萬元,是右玉縣的納稅大戶。
“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一直是我們的核心發展區域。”曹滿說,和林格爾縣、涼城縣、清水河縣等地是公司的重要原料生產基地,有近300家農戶每年提供500噸的沙棘原料。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是主要“出貨”地,每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佔公司總產值的1/4。
“近期,為了帶動當地就業,我們在和林格爾縣已有沙棘原料加工廠的基礎上,考慮在涼城縣和察右前旗再各建一個。”曹滿說。
長城內外 同樣精彩
登上烽火台,眺望天地間,長城似一條強大的精神紐帶,將“口裡”“口外”的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親密相依,卻又各自發展。
“口裡”右玉縣,曾經因歷史原因,“十山九禿”“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夜晚土堵門”。新中國成立初期,右玉縣綠化率不到0.3%。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讓人們安居、樂業、致富?
隻有戰勝黃沙,才能更好生存。這一信念成為右玉縣干部群眾延續不斷的堅守。
經過70多年全縣干部群眾持續不斷植樹造林,如今右玉縣綠化率達到了57%,創造了將“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的生態奇跡,孕育鑄造了右玉精神。
“口外”和林格爾縣,處處生機勃發。千百年來,漢族、匈奴、突厥、鮮卑、契丹、滿、蒙古等民族先后在此繁衍生息,和合而居。
明清時期,和林格爾作為中原人出殺虎口到達歸化城的必經之地,以善良熱情的胸懷,接納了大量走西口者在此定居生活。經過400多年交往交流交融,如今的和林格爾縣民族團結一家親,奮力書寫發展新篇章。
新店子鎮膠泥灣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南隔長城與右玉縣相鄰,村中90%以上的村民是走西口者的后代。
“近4年,通過打造集觀光和採摘為一體的生態園,村民土地流轉及分紅達160萬元,村子一舉改變了貧困模樣。”膠泥灣村黨支部書記高福再說,現在村裡生活著漢、蒙、滿、回等各民族群眾,大家攜手謀發展,才有了膠泥灣村的今天。
膠泥灣村是和林格爾縣開拓發展的一個縮影。2022年,和林格爾縣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實現增長。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西口新姿。如今的殺虎口,朝氣蓬勃,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五湖四海的游人。(記者 周秀芳 韓繼旺 哈丹寶力格 高瑞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