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山咀小米香飄更遠

春節臨近,“年貨快遞”多了起來,在通遼市奈曼旗新鎮山咀村山咀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 ,一袋袋包裝好的小米正准備發往全國各地。
山咀村三面環麥飯石山,兩峽一“嘴”,坐落盆地,如同一顆明珠點綴在群山之中。據了解,山咀村境內蘊藏著豐富的中華麥飯石資源,是公認的優質谷子生長的黃金地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麥飯石水土的滋養,造就了山咀小米色澤金黃、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入口綿甜糯香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
曾經的山咀村經濟來源單一,環境惡劣,“靠天吃飯”的玉米、谷子種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由於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低,過去,村集體收入低,村民就業渠道少,貧困現象多發。
山咀村黨支部書記於海德介紹:“山咀小米是用麥飯石水滋潤的土壤生長出來的,小米的成分中,含有麥飯石裡的多種元素和礦物質,俗稱長壽米,它的產量不高,每畝四五百斤,所以必須種出精品。”
2019年以來,山咀村圍繞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夏家店歷史文化、綠色生態文化、中華麥飯石文化等優勢資源,聚力發展農產品特色產業,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山咀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以精品小米為特色的綠色農副產品發展之路。短短幾年間,合作社規模不斷壯大,合作社產品被列入國務院第六批扶貧產品名錄,並獲得產地認定谷子綠色食品標識証書。
如今,該合作社已由成立之初的6戶社員,發展到現在的101戶,谷子種植基地面積擴大到5000畝,合作社將淨利潤按村集體10%,社員35%,合作社55%的比例進行分紅,在增加社員收入的同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重點帶動村內脫貧戶致富,現已吸納7戶22人成為長、短期員工。
“推介不能總待在村裡,要多借助當下主流網絡平台進行營銷,在做好產業的同時做好宣傳,讓當地的農產品能真正地‘走出去’,確保農民增收。”於海德介紹說,2022年新鎮黨委積極協調鄉村振興銜接資金313萬元,新建了500平方米小米加工廠房及配套設施,用以支持山咀小米品牌做大做強,推進谷子生產加工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同年6月,全市“助力鄉村振興·品牌農產品”公益直播系列活動在山咀村正式啟動,首場直播“中華麥飯石之鄉·奈曼山咀小米直播專場”取得開門紅,直播間總瀏覽量達100多萬人次。
金黃色的小米,承載著豐厚文化底蘊,充滿濃郁鄉土氣息,鑄就了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柱。2022年,山咀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上。按照當地政府部門的規劃,2023年,山咀村將引入電商銷售模式,借助新媒體平台開展直播帶貨,實現電子商務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在打響品牌知名度的同時,讓“山咀小米”的米香飄得更遠。(記者 薛一群 實習生 王陽 宋小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廣大退役軍人積極參與新冠感染醫療救治
- 記者從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獲悉,為減輕全區醫務工作壓力,助力實現“保健康、防重症”的疫情防控工作目標,從2022年12月中旬起,全區廣大退役軍人醫護人員積極響應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號召,積極投身新冠感染醫療救治工作,成為新冠感染醫療救治一線的硬核力量。 據悉,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成立了4個工作小組,通過翻閱安置台賬、調取數據庫信息、逐個核對機構人員情況等方式,迅速摸清了全區退役軍人醫護人員基本情況,並第一時間將掌握核實的人員信息反饋到各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要求盟市、旗縣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立即行動起來,組織發動退役軍人醫護人員積極投身到當地新冠感染救治工作中。…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