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后旗:蔬菜大棚裡“種”出致富好“錢”景

眼下,雖然已進入隆冬時節,但內蒙古科左后旗甘旗卡鎮甘旗卡村的蔬菜大棚裡卻綠意盎然,各類蔬菜陸續採摘上市。
11月28日一大早,甘旗卡村村民王軍就將一袋袋剛採摘下來的小白菜、小蘿卜裝車,運往主城區的蔬菜批發市場。
走進王軍的蔬菜大棚,滿眼一片綠油油。“現在正是小白菜、小菠菜和水蘿卜上市的好時節。”王軍說。每年的11月份王軍就開始種植芹菜、油菜、菠菜、大蔥等,生長周期在60天左右。到了1月中旬,就可以換種柿子、黃瓜、尖椒、茄子等蔬菜。過了育苗期,再生長45天至6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了,這樣一直可以種到六七月份。七月到十月就開始整理大棚、上肥,十月以后便開始新的一輪種植。“這樣循環下來,一年的收入都不間斷。”王軍說。
“我種植大棚蔬菜好幾年了,每年的收成都不錯,一畝地可以產5500多斤。除了種植蔬菜外,我還種了草莓並對外開放作為採摘園,也能增加一部分收入。”王軍表示。
走進甘旗卡村婦聯主席殷淑環的家,三座大棚整齊排列在院子裡,其中兩座大棚種的菠菜、油菜、香菜、小蘿卜菜、茴香等蔬菜。還有一座大棚種的草莓,現在一顆顆草莓已經長到杏核大小。再過一個多月就可以上市,每斤能賣到25-40元,一年光草莓“採摘園”收入就有10萬元。
為了進一步增加收入,甘旗卡村很多村民也像殷淑環、呂秀雲一樣,在種植大棚的同時還搞起了草莓採摘園、火龍果採摘園、車厘子採摘園,畝年收入能達到8-10萬元。
甘旗卡村黨支部書記齊永利說,侍弄大棚是最辛苦的,若到了有些蔬菜的“關鍵時期”,比如茄子的授粉時節,早上5點左右就要起床,給茄子花挨個兒授粉,還得折去多余的枝杈,一干就要一整天。
種植時不易,採摘時也不輕鬆。為了趕上早晨的收菜車,菜農們往往得凌晨兩三點起床。如果採摘的是豆角,那就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豆角細長、量小,不易摘取,晚上開始摘要打著燈一直摘到次日清晨。夏天成熟期的蔬菜,採摘時耽擱兩三天,便有可能把一季的收成都荒廢掉,所以即使午間氣溫40度像是“蒸桑拿”一樣,菜農們也得堅守“一線”。雖說辛苦,但是說起收入,村民臉上都是滿意的笑容。目前,甘旗卡鎮城中村建大棚200多個,年產值在400萬元以上,戶均年增收3-20萬元。
說起今后的日子,殷淑環信心滿滿:黨的二十大為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咱們農民的好日子在后頭呢!
這幾天,金寶屯鎮金寶屯村王亞珍夫妻倆正忙著給油桃施肥、整理土壤。王亞珍夫婦已有20余年的蔬菜種植經驗,他們有兩座蔬菜大棚,面積均不到1畝地,一座棚種蔬菜育苗當季出售,另一座棚種蔬菜四季出售,這兩座蔬菜大棚早已是這兩位花甲老人的重要收入來源。
“我這座蔬菜苗大棚內有苦瓜、冬瓜、西瓜、白瓜、茄子、辣椒等20多個種類、5萬棵左右蔬菜苗,2月份就全部上市,能收入3萬元,附近鄰裡嘎查村社區都搶著要。”王亞珍說。
把蔬菜苗全部出售后重新栽茄子、辣椒、胡蘿卜、大蔥等蔬菜,到7、8月份的時候去金寶屯鎮市場出售,還能掙一筆小錢兒。王亞珍津津樂道地念起了致富經,今年,王亞珍家僅蔬菜大棚收入就有8萬元左右。
在金寶屯村除了王亞珍夫婦外,還有9戶蔬菜大棚種植戶靠著自己的種植技術和辛勤勞作同樣取得了可觀的收入。
目前金寶屯鎮建設了標准蔬菜大棚120多個,油桃、芹菜、辣椒、娃娃菜等蔬菜1618畝,群眾增加收入400萬元。特色經濟林面積達6200畝,以油桃、大果榛子、大扁杏、塞外紅、山杏、文冠果、葡萄、李子等品種為主,林果蔬菜產業已經成為農牧民新的收入增長點。
金寶屯村黨支部書記李良慧說:“黨的二十大報告鼓舞人心,激勵了鄉親們的斗志,村民們主動開動腦筋謀發展,給了我很多啟發。我們要不斷調整種植品種,提升蔬菜品質,讓村民的腰包更鼓,精神更亮堂。”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戶種植養殖效益,科左后旗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組建116個駐村工作隊、450多名駐村干部開展幫農助農活動。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農戶利用蔬菜大棚“錯茬種植”,提高種植技術和蔬菜品質,通過巧打上市“時間差”,填補錯季蔬菜市場的銷售空檔,不僅提高了菜農的收入,同時保障了“菜籃子”工程供給能力。 (趙文嘉)
來源:科左后旗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