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葡萄串起三產融合大文章

初冬,室外氣溫已降至攝氏零度以下。但在烏海市海南區賽汗烏素村陽光田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溫室大棚裡,一串串葡萄挂滿枝頭,長勢喜人。
“這批葡萄是陽光玫瑰,不僅外觀漂亮,而且口感細脆香甜,不落粒、耐儲藏、易運輸,趕在春節前就能上市。”葡萄樹下,企業葡萄種植專家曹正濤向記者講述著葡萄反季節種植的致富經。“我們新型溫室大棚種植面積共有100畝,通過標准化種植和精細化養護,每畝產量控制在1500公斤,每串葡萄控制在65粒至75粒,上市后每斤能賣到80至100元。”曹正濤笑著說。
2021年,陽光田宇公司利用賽汗烏素村集體流轉的13.3公頃閑置土地建設了55棟現代化智能自主蓄熱式高效日光溫室。該溫室充分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時遠程獲取棚內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溫度、光照強度等基礎數據,為葡萄生長提供科學化、智能化支撐。
“為了能讓葡萄實現反季節生長,我們在大棚裡安裝了太陽能集熱水箱,白天吸熱,夜間散熱,以保持溫室溫度,還引進了一套‘地暖設備’,在地下敷設送熱管道,起到提升地溫的作用。”曹正濤介紹說,在 “明暖”和“地暖”雙重保溫保障下,再加上儲熱、隔熱效果俱佳的牆體、雙層直射棚膜、地膜的熱助力,葡萄在冬季也能開啟快速生長模式。
反季節種植不僅讓葡萄身價倍增,也在不斷提升附近農戶的收益。在大棚裡勞作的工人王愛告訴記者,往年冬天和初春都是農閑期,現在有了溫室,他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工資還給得不低。
地處三大沙漠交匯處的烏海地區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有效積溫高、沙質土壤,這些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成就了烏海葡萄色味俱佳的高品質及“葡萄之鄉”的美譽。
多年來,烏海市全面推進葡萄產業走規模化、特色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道路。2015年,“烏海葡萄”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2020年2月,烏海葡萄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目前,烏海市葡萄保有面積1733公頃,其中,鮮食葡萄種植面積666余公頃,品種120多個,主栽品種10余個,釀酒葡萄1000余公頃,品種近20個,葡萄年產量超萬噸,是自治區規模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
如今在烏海,葡萄產業早已不是單純的種植業,而是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勢。
每年秋季,走進烏海市的各個葡萄種植園和葡萄酒庄,開榨釀造葡萄酒的香氣令人沉醉。在郁郁蔥蔥的葡萄樹下,滿是游客採摘品嘗的身影。
“葡萄可以釀酒,葡萄酒庄建設促進旅游業發展,旅游客流又能帶動鮮食葡萄及葡萄酒消費。”陽光田宇公司副總經理李明雪告訴記者,企業目前正在積極打造更有吸引力的葡萄旅游線路。
據統計,烏海市已建成以葡萄為主的農業休閑觀光園30多處,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陽光田宇國際酒庄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漢森酒庄、吉奧尼酒庄分別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由鮮食到釀酒,再到採摘娛樂、觀光旅游,三產相融互促發展的烏海葡萄產業不僅是這座城市的閃亮名片,而且成為了農業增效、農區居民和企業增收的支柱產業。(記者 郝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