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這十年”:群眾居住條件持續改善 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健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住建事業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群眾居住條件持續改善,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健全,城鄉人居環境日益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十年來,通遼市致力於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努力為困難群眾安居托底。堅持公租房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並舉,全市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房)26762套,先后有近3萬戶困難家庭住進公租房,累計有24590戶困難家庭領取了租賃補貼,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現應保盡保。全面推進棚戶區改造,全市累計改造棚戶區461個,建設11.84萬套住房,讓30多萬居民搬離了低矮破舊的棚戶區,住進了配套齊全的小區。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租房,於2022年啟動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369套(間),將解決2000名產業工人的住房問題。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十年來,全市住房公積金實繳人數從16.45萬人增長至21.02萬人,增幅28%﹔繳存總額從57.63億元增長至286.48億元,增幅397%﹔貸款總額從74.20億元增長至237.02億元,增幅219%,助力15.03萬繳存者購房安居。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十年來,全市累計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800億元,商品房累計開工2841萬平方米、累計竣工1623.53萬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到41.38平方米。自2019年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以來,已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87個,完成投資5.75億元,惠及居民68151戶,改善了城鎮居民的居住環境。堅持城鄉統籌,城鄉舊貌換新顏。2017年,中心城區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十年來,通遼市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309.7億元,全市建成區新建市政道路510.25公裡、供水排水管道1004.9公裡,建成區新增園林綠地面積1814.07公頃,一大批城鎮道路橋梁、供水排水、園林綠化等城鎮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提升了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城鎮生態環境逐年改善。十年來,全市累計建成城市公園14座,其中,中心城區7座,全部為市民免費開放,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6.12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增長9.83個百分點,遼河公園、西拉木倫公園、人民公園、市民公園、森林公園等綜合性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熱門打卡地。中心城區於2014年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遼河公園建設項目榮獲2016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22年,中心城區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地等小區域“見縫插綠”打造口袋公園100處,讓市民群眾享受到出門見綠、移步入園的“微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努力推進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建設,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初步實現了網絡化,旅客運輸實現了安全、便捷化,農村居民出行服務實現了基本均等化,基本形成了安全、便捷、高效、智慧、綠色為特征的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服務體系。
十年來,全市累計完成公路建設投資430億元。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27萬公裡,公路網密度38.3公裡/百平方公裡,位列全區第三。通遼市已建成金寶屯至查日蘇、好力堡至通遼至魯北和大沁他拉至白家灣子等4條高速公路和舍伯吐至哈根廟及省際大通道等8條一級公路,中心城區至旗縣城關鎮全部通高等級公路,通遼至沈陽市、長春市、哈爾濱市實現了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全市91個蘇木鄉鎮、2104個行政嘎查村提前實現通瀝青水泥路和通班車目標。推進公交事業改革,加強公交基礎設施建設,開通學生公交專線,推進公交城鄉一體化發展,購置新能源公交車,倡導“綠色出行”,切實解決了廣大市民出行“最后一公裡”問題。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13家公交企業,公交車1064輛,公交線路196條,公交線路總長度達到6890.5公裡。落實車輛通行費減免優惠政策,干線公路減免通行費近億元,經市政府審議出台了《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強化了對出租汽車、網約車客運模式的監管。持續推動“放管服”改革,梳理權責通用清單,確定了“一次辦”事項和“馬上辦”事項,交通運輸營商環境得到優化。道路從業資格人員考試實行當天考試當天發証,“貨車司機從業資格証年審不能異地辦理”等五項高頻事項實現網上辦理和“跨省通辦”,實現了普通貨運車輛“三檢合一”。(記者 邵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