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通遼

十載春秋鑄輝煌 勇毅前行譜華章

2022年10月21日08:0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開魯縣萬畝高標准小麥收割現場。 高志鵬 攝

開魯縣萬畝高標准小麥收割現場。 高志鵬 攝

肉牛產業呈現高質量發展。 劉浩淼 攝

農村牧區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侯顯峰 攝

全國文明城市——通遼市主城區新貌。 張力軍 攝

肉牛產業呈現高質量發展。 劉浩淼 攝

全國文明城市——通遼市主城區新貌。 張力軍 攝

全國文明城市——通遼市主城區新貌。 張力軍 攝

霍林郭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角。 張啟民 攝

霍林郭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角。 張啟民 攝

全面進入高鐵時代。 張啟民 攝

全面進入高鐵時代。 張啟民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不移朝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美好藍圖奮楫前行,順利完成黨的十八大以來規劃目標任務,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持續提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853.4億元到2015年突破千億大關,2021年達到1411.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4.7%。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持續增長。2012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6650元,2014年突破3萬元,2020年越過4萬元,2021年達到49346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5.0%,快於同期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0.3個百分點,實現合理增長。

  經濟結構日益優化。農牧業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化,農業壓艙石作用日益穩固﹔工業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雙輪驅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高,新產業新動能加速成長。2012年三次產業增加值佔比為27.3:36.0:36.7,2021年調整為23.6:31.9:44.5,第一產業基礎作用不斷增強、第二產業支撐作用持續鞏固、第三產業主導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重大跨越。農牧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387.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559.5億元,年均增長4.2%。全市糧食產量從2012年的121.6億斤提高到2021的179.7億斤,年均增長4.4%。2021年,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143.9萬頭隻(口),比2012年增長19.1%。農業機械總動力由2012年的571.9萬千瓦提高至2021年的705.3萬千瓦,增長23.3%。綠色農畜產品產業集群不斷壯大,形成生態農牧、玉米生物、科爾沁肉牛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工業生產能力日益增強。綠色煤電鋁、玉米生物制藥、中(蒙)醫藥等產業穩步發展,鎳基新材料、風電裝備制造等百億級項目落地實施,重點產業鏈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94%。電解-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由2012的249.2億千瓦時增至2021年的643.6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1.1%。2021年清潔能源發電量達130.7億千瓦時,比2012年增長1.8倍,佔規模以上發電量的20.3%。

  服務業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進入發展快車道。2021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628.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在2012年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長7.1%,快於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

  投資成效持續顯現

  投資帶動產業結構優化。以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為引領,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主導產業全鏈條發展。鋁鎳硅新材料、玉米生物、肉牛產業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創源金屬年產80萬噸高強高韌鋁合金項目、內蒙古聖雪大成高端醫藥基地項目投產運營。

  鐵路發展建設成效顯著。高鐵實現“零”突破,對外通達明顯提速。通遼至沈陽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隨著京沈高鐵的全線通車,通遼至北京的運行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以內。樞紐地位日漸突出,路網質量顯著提高。“十三五”期間通遼完成大鄭、通霍、京通、通讓、平齊線的鐵路電氣化改造,共新增電氣化裡程720公裡,鐵路復線率提高到63%。外運通道日趨完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通遼地區已形成大鄭、巴新、通霍等多條外運通道,可保障蒙東地區至東北三省、環渤海地區煤炭供應。民航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重要引擎。通遼市現有2座民用運輸機場:通遼機場和霍林河機場,2019年,通遼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另有奈曼旗通用機場和庫倫旗通用機場在建。

  生態屏障日益加固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綠色成為發展底色,生態屏障逐漸加固。

  十年來,通遼市堅持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工作思路,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持續開展草原保護工程建設,累計完成1000萬畝天然草原修復。建成以淺埋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農田585萬畝,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8,壓減機電井3724眼。實施總投資51.22億元的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利用科爾沁沙地生態造林項目歐投行3億歐元貸款,結合實施“三北”防護林等重點項目,完成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1060萬畝。

  2021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3.8%,草原植被蓋度達62%,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9.3%,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比2012年提高3.0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比2012年增加4.7平方米。

  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民生持續改善。

  脫貧攻堅圓滿收官。全市2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初步成效。

  城鄉區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逐步形成,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亮麗。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0.63%,比2012年末提高8.29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增長帶動消費持續提升。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657元,在2012年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長8.8%,快於同期經濟發展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收入倍增提振消費穩定增長,消費總量持續攀升,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26.3億元,較2012年增長50.4%,年均增長4.6%。

  社會事業全面繁榮。養老、工傷、失業、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覆蓋范圍持續擴大,2021年參保人數分別達176.0萬人、25.2萬人、24.5萬人和273.8萬人。醫療衛生事業普惠性持續擴大。2021年,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371個,每千人醫療衛生床位數7.12張。全域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連續多年獲評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雙擁模范城稱號。社會救助穩步發展,受益人群不斷增加。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過去十年,通遼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非凡成就,見証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輝煌歷史,實現“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面向未來,通遼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力譜寫通遼市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郭洪申)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