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呼倫貝爾

連續9年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20億斤以上,6個旗市獲評全國產糧大縣——

呼倫貝爾市:黑土地上糧滿倉

2022年10月14日08:1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10月,行走在呼倫貝爾市的田間地頭,廣袤的黑土地上彌漫著豐收的味道。

  誰來種地?怎麼種地?成本咋降?結構咋調?讓我們透過黑土地上的“金色”希望,去看一看鄉村振興背后的力量。

  多產糧,看良田的“密碼”

  “你瞅這玉米籽粒多飽滿,又是個豐收年。”阿榮旗向陽峪鎮解放村村民姜福南看著已經收獲的玉米,難掩喜悅。

  種了半輩子地的姜福南,並非一直這麼自信:“以前種地總得看老天爺的臉色,沒雨,苗子缺水長不好。雨大,又擔心淹了庄稼。”

  如今,這塊曾經令人“費神”的玉米地變成了“聰明田”。“從去年10月開始,我們村整村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區實現了引水、輸水、配水、灌水、用水‘一條龍’,就這麼在機井房輕輕按一下,就把活兒干了。這種澆地法,擱在以前都不敢想,這可比大水漫灌省了不少錢!”姜福南說。

  高標准農田“高”在哪兒?

  “耕地質量高了,抗災能力也提高了!”解放村黨支部書記司玉輝給出答案。田成方、地平整、路相通、渠相連,再加上水電等基礎設施配套,有利於推動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同時,由於設施條件大幅改善,高標准農田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大災少減產,小災不減產,一般年景多增產,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地還是那塊地,但良田裡有了更多的增效“密碼”。實施耕地輪作、黑土地保護利用,推進規范流轉土地、農業標准化生產……阿榮旗多措並舉加快發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多產糧,產好糧”的底氣越來越足。

  保障糧食安全,不只是阿榮旗在發力。作為內蒙古糧食主產區,呼倫貝爾市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投入24.5億元,統籌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103.4萬畝、保護性耕作635萬畝、耕地輪作420萬畝、深鬆整地247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40萬畝。其中保護性耕作佔全區60%以上,耕地輪作佔全區47%,深鬆整地面積達到全區最大,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育好種,看增收的“基因”

  一粒種子經過南繁,能長出什麼?

  今年夏天,記者在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用於種子品系鑒定的試驗田裡,看到不同品種的大豆被分區種植。農業農村部大豆專家指導組成員、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賓成帶領科研人員正忙著調查記載大豆性狀、對比分析長勢……

  “這片試驗田種的大豆材料大部分都經過南繁加代,一般低世代的經過南繁加代的多一些,到第4代以后基本穩定了,就在這邊的試驗田加代選種了。你看,這些有的高有的矮,從小表現出不同性狀的就是低世代的材料。”孫賓成說。

  對多數人來說,南繁這個詞有些陌生。每到冬季都有大批農作物育種科研工作者到南方,利用南方地區冬春季節氣候溫暖的優勢條件,再種植一季或兩季農作物,開展作物種子繁育、制種、加代、鑒定等科研活動,科研工作者稱之為南繁。

  一個品種的育成如同孩子的成長,急不得也等不得。而大豆品種一般要經過6-8次世代(6-8年)選擇才能確保性狀穩定。

  如何破解“急”與“等”的難題?孫賓成積極創新常規育種技術,發明了一年四代育種加代技術,利用北方冬季取暖設備,結合溫室或南繁加代,孫賓成成功研發出高寒地區一年4次加代技術,隻需要2年即可完成8次加代,極大地提升了育種效率。目前,他已育成46個大豆品種,“蒙字號”“登科號”品種年推廣面積達700多萬畝,年增產大豆1.4億斤,為內蒙古提高大豆單產和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粒種,藏著現代農業提質的“基因”。近年來,該所育成並審定大豆新品種51個、馬鈴薯新品種18個、玉米新品種10個。自治區審定的大豆品種中,該所育成的大豆新品種佔50%以上,居內蒙古之首。

  農安天下,種為基石。2021年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被自治區科技廳認定為該市唯一一家專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此外,呼倫貝爾市有關大豆種質和品種的3個項目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黑土地保護相關2個項目分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能賺錢,看農民的“奔頭”

  90后不願意種地,也不會種地?

  在扎蘭屯市成吉思汗鎮繁榮村,26歲的“新農民”焦德保給出了不同答案。

  “我流轉了400畝耕地,去年大部分種了玉米,收成不錯。今年種大豆前景更好,所以300畝改種大豆了,還有100畝種水稻。”焦德保站在鬆軟、濕潤的黑土地上,樂呵呵地說。

  2020年大學畢業后,焦德保並沒有留戀城市的“繁榮”,而是回到繁榮村,跟著父親的腳步種起了地。

  這兩年,焦德保已經嘗到了“種地能賺錢”的甜頭:“就拿今年來說,種植大豆的政策十分有吸引力。玉米大豆輪作每畝地有150元的補貼,大豆生產者補貼要比玉米生產者補貼高至少200元。這樣算下來,300多元就到手了。”

  大學所學專業跟農業無關,也沒多少種植經驗。除了到處“取經”現學現用之外,焦德保種地的信心還來自於村裡有個“田保姆”。

  2019年5月,繁榮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協調資金125萬元,購買大型農機具11台,成立了利民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用於免耕、深鬆、旋耕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主要服務周邊種糧農戶。

  每年春耕之際,合作社就忙乎起來了。“我們通過集中採購農資、集中使用機械設備,讓種田成本降下來。村裡的種植戶可以把土地耕種的環節‘托管’給合作社,省事兒還省錢!”村黨支部書記李純江說。

  小農戶節省了時間和精力,中大型農戶高效利用了土地。合作社的參與,將焦德保這樣的種糧戶從繁重的農事中解放出來。

  光有“田保姆”可不夠。優質品種推廣、先進農機普及、科學農技下沉……一系列助推糧食生產方式現代化發展、糧食生產主體節本增產的措施讓繁榮村更“繁榮”。

  今年,呼倫貝爾市帶給農民更多“福音”:加大獎補力度,讓農民種地有錢賺。

  3月28日印發的《2022年呼倫貝爾市生產者補貼政策新增內容實施方案》中明確,今年油菜生產者補貼30元/畝,帶狀復合種植補貼150元/畝,提高大豆補貼至260元/畝左右。同時,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作用,優先安排保護性耕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所需機具補貼。伴隨著政策活力的釋放,財政的真金白銀投向農業生產,讓更多農民有了新的“奔頭”。(記者 許曉嵐 韓雪茹 薛來 帥政)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