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呼和浩特

“糙”漢子的富民情懷

2022年09月30日07:4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那時是靠天吃飯,周邊都是荒地、紅泥地,用鋤頭都鋤不動,收成很差。”回憶過去,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東營村66歲的農民郝廣后直搖頭。

  如今,就是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兩個勤勞踏實、敢想敢干的漢子,打造出一個集農業觀光、旅游度假、採摘於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托克托縣黃河麥野谷景區,並帶領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荒地是如何變廢為寶,並發展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正在無土栽培基地忙碌的孫福珍道出了秘訣:“發展設施農業。”

  孫福珍是托克托縣嘉豐農業生態園區負責人、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員。他的打拼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

  當年,孫福珍和好友張朝飛去山東旅游,看到壽光市因發展觀光農業,為當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讓他們想到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二人心中萌生,“我們為什麼不發展設施農業?”

  帶著對家鄉的美好期盼,2010年,36歲的孫福珍離開了為之奮斗15年的公司,和經營影樓的張朝飛成立嘉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他們承包200畝地,開始了創業之路。

  “我原本是搞生物技術的,創業之后才轉變了研究方向。”孫福珍說,由於缺乏種植經驗,他們當年就賠了錢。

  孫福珍和張朝飛再次前往壽光市,尋找當地的“土專家”,誠心邀請他們來托克托縣實地指導。“種植專家李樹春在這裡一待就是4年。”對此,張朝飛滿懷感激之情。

  2012年,呼和浩特市政府辦公廳印發《2012年現代農牧業發展重點項目實施方案》,決定在土左旗、和林格爾縣等7個旗縣發展設施農業。

  乘著政策的東風,二人再次燃起創業的激情。他們在新營子村承包了1100畝地,建起300多個溫室大棚,租給當地農戶,並吸納了20多人就業。

  “沒想到,這次又因為缺乏管理經驗,賠了五六百萬元。”但看著日子剛有起色的農民,張朝飛和孫福珍決定,必須咬著牙堅持。隨后,二人響應托克托縣政府的號召,將自己的“一片天地”搬到郝家窯村,承包2000畝地,扛起了帶領困難戶脫貧致富的責任。

  “以前這裡是一片沙地,經過這些年的改良和建設,才有了這滿眼的綠色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從生態園區建設之初,徐援朝就在這裡租種大棚,他親眼見証了生態園區的蛻變。

  2016年,嘉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了足夠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將大棚的面積發展到了2000畝。大棚建好后,或以每個月1800元的價格租給有經驗的貧困戶種植,或吸納附近東營村、郝家窯村等地的貧困人口來這裡打工,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有穩定的收入。

  有了大棚,結了果實,銷路又成了問題。

  “一開始,我們的蔬菜和瓜果都免費送給周邊的百姓品嘗,收獲了很好的口碑。但要擴大銷路,就必須吸引更多的人來這裡。”說起發展黃河夢幻水世界的初衷,張朝飛打開了話匣子。每年5月至10月是旅游旺季,游客紛至沓來,在此戲水后,游客可以享受採摘的樂趣。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

  抓住機會,嘉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便擴大投資規模,建設田園綜合體。“先后投資2.4億元,才形成集農業觀光、旅游度假、採摘於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黃河麥野谷景區。”張朝飛說,“在生態園區,我們建設了116棟大棚,年盈利600萬元左右,帶動周邊2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靠著每畝420元的土地流轉費和打工費,每年我有一份不錯的收入。”在此打工的郝廣后很知足。

  如今,兩個“糙”漢子,不僅帶富了一群人,更助力改善了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

  漫步在黃河麥野谷景區,滿眼皆是田園風光,一種生活的愜意靜靜流淌。(記者 及慶玲)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