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內蒙古突泉縣:“豐收節”裡說豐年

2022年09月23日17:45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秋風送爽,金色為伴,突泉大地盡是豐收美景。多年來,內蒙古突泉縣通過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兩手抓,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夯實鞏固脫貧成果。在這綠水青山的畫卷中,果香四溢,五谷豐登,萬千農民唱響豐收歡歌。寶石沙果紅遍枝頭、青貯玉米喜獲豐收、小小紫皮蒜成了增收致富大產業……在這個豐收時節,突泉農村的家家戶戶,都在述說著豐收的故事。

金秋收玉米  牛羊“口糧”足

青貯玉米豐收了。

收割機在玉米地中穿梭。

金色九月是收獲的季節,突泉縣6萬畝青貯玉米喜獲豐收。

近日,在突泉縣寶石鎮寶豐村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地裡,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穿梭其中。伴隨著機器隆隆的轟鳴聲,一棵棵玉米連莖帶穗被卷入割台,經過切碎和揉搓的玉米秸稈從高高的排料口撒出,落在同步行走的大卡車倉內,隨即運往青貯池。

寶豐村村民孫玉雙家裡養了50頭牛和200隻羊,他今年種植了70畝青貯玉米,可以保障牲畜越冬度春所需的飼料。“自己種青貯,能省4萬多元的飼料錢,今年風調雨順,青貯收成不錯。”孫玉雙高興地說。

機械化收割青貯玉米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節約勞動力的優勢,既可以為養牛、養羊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戶解決畜禽養殖的“口糧”問題,又能有效地解決秸稈焚燒環境污染等問題,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寶田村村民庄永娟就是看到了這樣的商機,購進了6台青貯收割機,每年秋收時節,青貯玉米收割機不僅給他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帶動身邊村民實現了就業增收。“我們團隊有6台青貯收割機,大概一天1台機器能收割60畝,能干到9月末吧,6台機器一天能剩七八千塊錢。”庄永娟介紹說。

隨著寶豐村牛羊養殖規模的不斷增加,對優質飼草的需求迅速加大,青貯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加,今年該村青貯種植面積達4000多畝。近年來,突泉縣積極引導農民、種植大戶、合作社種植青貯玉米,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目前,突泉縣種植的6萬余畝青貯玉米正在有序進行收割,預計產量在18萬噸以上。

跟著“艷梁”干 收入不一般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突泉縣5.8萬畝谷子迎來了秋收季,農民們搶抓晴好天氣收割,田間地頭一派繁忙。

近日,走進突泉縣艷梁農業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托管種植的谷子地,沉甸甸的谷穗隨風搖曳,豐收的氣息扑面而來,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片繁忙景象。

“合作社今年統一托管谷子7000多畝,從8月29日開始割晒,3台割晒機,計劃在10天左右能割晒完成。”突泉縣艷梁農業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理高國艷介紹說。

今年是村民孫樹春將土地交給突泉縣艷梁農業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托管形式種植谷子的第4個年頭,共托管谷子360畝,看著黃燦燦、沉甸甸的谷穗,孫樹春臉上難掩豐收的喜悅。

“和艷梁合作社合作4年了,現在看效益不錯,產量應該在每畝800斤左右,今年價格也好,純收入應該每畝地在900塊錢。”孫樹春高興地說。

為調整種植結構,幫助村民進一步增收致富,突泉縣艷梁農業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土地集中連片托管模式,實現了土地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與專業化生產,提高了谷子畝產效益。合作社還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種植、銷售的后顧之憂,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讓村民穩定增收。

近年來,突泉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圍繞市場需求,鼓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引進優質谷子品種,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蔬菜喜豐收  “蔥”向大市場

圓蔥豐收。

圓蔥豐收了。

走進突泉縣太平鄉圓蔥種植基地,人頭攢動,工人們忙著採收圓蔥,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遠遠望去,一個個碩大圓滾的洋蔥“躺”在田間,成為田野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年種了190畝圓蔥,品種是紅蔥、黃蔥,畝產在1.3萬斤左右,去掉成本一畝地能賺8000元吧。”太平鄉種植戶屈廣發種植圓蔥已有幾年時間,去年開始,他積極探索創新種植方式,採取圓蔥套種白菜、向日葵的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多元增收。 “7月2日種的白菜,成熟期是80多天,也不愁賣,一垧地白菜還能出2萬元。”屈廣發高興地說。

同樣沉浸在喜悅中的還有在家門口賺起“外快”的農民們,突泉鎮張淑香就是其中一員。“我們年年過來給採收圓蔥,灌袋,一天130元,家裡還種地,不耽誤農活還能賺錢。”張淑香說。據屈廣發介紹,圓蔥在育苗、種植、除草、管理、收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工的投入,每年屈廣發家需要雇工200多人,雇工一年需要支出30多萬元。現在圓蔥進入收獲期,也吸引了周邊大量農戶前來務工。

“圓蔥銷往齊齊哈爾、哈爾濱、沈陽等地,直接到田間地頭進行收購,咱們隻負責裝車就行,銷路一點不愁。自己還儲存一部分放保鮮庫裡,裝上小袋,送蔬菜超市,價錢能更好點。”屈廣發告訴筆者,今年的圓蔥價格比去年好,而且碩大飽滿、外皮圓潤有光澤,質量好、耐儲存,深受外地客商青睞。如今,在屈廣發的示范帶動下,太平鄉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了圓蔥種植。

沙果滿枝頭  日子有奔頭

採摘沙果忙。

採摘沙果忙。

近日,走進突泉縣寶石鎮寶林村的千畝沙果園,紅彤彤的沙果晶瑩剔透、挂滿枝頭,扑面而來的是醉人果香,工人們在地裡採摘鮮果、分類裝箱,一派繁忙景象。  

據了解,寶林村山坡地多,很適合沙果樹種植,沙果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

“我家的果園有600多棵沙果樹,都是盛果期,今年年頭好,能摘4萬斤,賣3萬多元,收成相當不錯了。” 提起收成,寶石鎮寶林村果農姜威喜不自禁。

寶林村種植沙果樹面積有5000多畝,生態逐年向好也成為這個村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每年到沙果採摘季節,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進入9月份以來,隨著沙果成熟,村民們便開啟了“採摘打工”模式。

“自己家的果園摘完了,就出來打工,我一天摘果能賺100元,我們村家家都有果園,每年這個時候,摘果的活基本能連上,收入也是不少。”村民王海波高興地說。

現如今,寶林村把沙果產業漸漸經營為全村增收致富的生態產業,“沙果之鄉”的美譽也傳播開來。每到採果期,很多客商來到寶林村收購沙果。“寶林村種植沙果的歷史有30年了,寶林村的沙果比較脆,吃起來比較爽口,我的果干廠是2014年成立的,2015年開始,我們就陸續收寶林村的沙果,每年收20萬斤左右,經過加工,做成果干,銷往全國各地。”綠野上品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庄丙坤介紹說。

綠水青山是保障林果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突泉縣種植沙果有多年歷史,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農民轉變傳統經營觀念,從“求發展”到“求生態”,在坡耕地上發展林果業,不僅能治理水土流失,還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收益,正是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目前,全縣沙果栽植面積可達2.3萬畝,年產沙果1萬噸。

打響金“蒜”盤  百姓奔小康

紫皮大蒜助農增收。

紫皮大蒜助農增收。

在突泉縣突泉鎮,有個因種蒜聞名的村子——大營子村,這裡家家戶戶打起增收“蒜”盤。

走進大營子村村民鄭俊芳家,她正在把晒干的紫皮蒜進行打包裝箱,微風吹過,蒜香四溢。鄭俊芳種植紫皮蒜已有20個年頭,說起庭院經濟,鄭俊芳豎起大拇指:“別小看我這幾畝地,種植蒜薹,還有這剛起收的大蒜,再加上秋白菜,算下來能收入4萬元。”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飯碗。大營子村按照“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思路,結合本村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土壤條件,把發展壯大紫皮蒜產業作為帶動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按照集中連片提質增效的思路,積極申請上級項目資金50萬元,按照脫貧戶、監測戶每畝3000元和普通戶每畝2400元的標准實施庭院經濟獎補,用於紫皮蒜種植庭院經濟項目,帶動大營子村114戶種植戶實現增收。

隨著庭院經濟的發展,該村2008年成立了突泉縣溪柳紫皮蒜專業合作社,為種植戶提供蒜種調配、田間管理和市場銷售等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同時,堅持大蒜種植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方向,積極探索高效農作物輪種,形成“蒜+菜”種植模式,穩步提高產出效益。

“合作社在紫皮蒜包裝上也下足功夫,將收獲的大蒜懸挂晾干,須、莖修剪整齊,裝入印刷精美的包裝箱。採取‘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的方式,實現了農產品提檔升級和價格倍增。”大營子村黨支部書記李艷軍介紹說。

蒜薹、蒜頭年年都能賣出好價錢,蒜農的種蒜熱情更加高漲,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加。今年,大營子村種植面積達200余畝,產量150余噸,產值可達200余萬元。不僅是大營子村,紫皮蒜種植已推廣到了突泉縣的突泉鎮、太平鄉、六戶鎮3個鄉鎮的24個村,全縣種植面積達到5000多畝,每年紫皮蒜總產量可達7500噸。

滿園果飄香  李子採摘忙

金秋時節,正是李子成熟上市的時節,位於突泉縣突泉鎮立新村袁金鳳家的李子採摘園,也進入了豐收季。一顆顆李子綴滿枝頭,果實圓潤飽滿,散發著誘人清香,不少游客趁著休閑時光,到園子裡體驗採摘樂趣,感受豐收的喜悅。

“前兩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這個地方可以採摘李子,就約著朋友一起來採摘,我們嘗了嘗,味道不錯。”游客胡偉博說,周末的時候,大人可以帶著孩子前來欣賞美景體驗採摘。

袁金鳳家的李子採摘園內種植有吉紅、吉盛桃李兩種李子。如今,800多棵李子樹已經陸續進入成熟期,採摘期將從7月中旬持續到9月中旬,產量將達1萬公斤左右。

“果園佔地面積7.5畝,全程種植都使用天然有機肥,自然生長,純綠色產品。果園一天大約出售200公斤李子,游客們通過自己採摘,既感受青山綠水的生態美景,也體驗鄉村振興的發展活力。”袁金鳳說。(曾令剛)

(責編:趙夢月、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