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輛多功能生態巡護車在通遼市開展現場試驗

你見過同時搭載激光雷達、紅外全景雷達、高光譜相機、鳥類聲紋探測儀和大氣質量監測儀等設備的車嗎?8月30日,這樣的“高配”車——多功能生態巡護車現身通遼市。
該車由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研制,於2022年8月研制完成,並於8月30日到通遼市生態保護紅線和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現場試驗。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和能力建設,2019年以來,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創新提出天基衛星、空基“衛星”(地面鐵塔等高空平台)、低空無人機、移動走航和地面觀測五種手段為一體的“五基”協同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體系,並將通遼市設為全國首個試點城市。
此次投入使用的多功能生態巡護車,是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和紅線保護區等重要生態保護區域地面移動巡護監測手段的創新。該車以特種車為主體監測平台,搭載激光雷達、紅外全景雷達等載荷,同時選配便攜背包監測系統和低空無人機,車載數據傳輸平台可與衛星中心遙感空間數據庫進行雙向信號傳輸,實現衛星——高空平台——無人機——移動監測車的協同聯動和運行調度。
“從8月30日到9月7日,我們在通遼市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區都進行了走航監測,通過監測數據可以初步判斷通遼的生物多樣性狀況是比較好的,而且防護林的樹高、覆蓋度都比較高,防護工程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施蕾蕾博士告訴記者,多功能生態巡護車具有機動性強、實時性好、空間分辨率高、捕獲信息豐富(包含三維立體信息)、監測精度高、智能化集成化等優勢,可獲取監測范圍內植物生長狀況、結構特征、鳥類種類和空氣質量等生態參數及其變化情況,可發現遠距離大型野生動物活動軌跡,檢測和識別各種人類干擾活動並及時預警,有效彌補了衛星遙感在監測時效、精度、周期等方面的短板,為自然保護區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中央環保督察、生態環境應急和執法等重點工作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遙感技術支持。(記者 賈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新增本土確診病例67例、無症狀感染者63例
- 人民網呼和浩特9月8日電 (趙夢月)9月8日,據內蒙古衛健委通報,9月7日0—24時,內蒙古自治區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67例,其中赤峰市62例(含2例由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紅山區1例、鬆山區36例、翁牛特旗25例,均在隔離點檢出)、錫林郭勒盟5例(均在錫林浩特市,其中3例在隔離點檢出、1例在居家隔離篩查中檢出、1例在密切接觸者篩查中檢出)﹔無症狀感染者63例,其中赤峰市53例(鬆山區16例、翁牛特旗37例,均在隔離點檢出)、錫林郭勒盟10例(均在錫林浩特市,其中6例在隔離點檢出、2例在密切接觸者篩查中檢出、2例在居家隔離篩查中檢出)。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由首都機場國際航班分流至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