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科右中旗嘎查書記張軍:帶著村民往前奔

2022年05月24日08:1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17年前,作為科右中旗嘎查書記的張軍用一個釣魚塘、一群水養鴨、幾個蒙古包試水鄉村旅游,讓嘎查農牧民嘗到鄉村旅游的甜頭。但規模有限、零散經營,巴彥敖包嘎查的鄉村旅游收效甚微。

  11年前,推行土地流轉政策、搞土地集中連片經營、實行農業生產機械化、成立科右中旗農發農機合作社……他開著農用拖拉機帶領村民在泥地裡打井耙地,四輪車傾翻出的開水燙在臉上,他沒苦沒怨,繼續干活。

  5年前,當一座集“自然—生產—休閑—娛樂—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型旅游觀光度假村在霍林河畔拔地而起,嘎查村民紛紛贊嘆:“張軍真是敢想、敢試、敢干,這是要徹底幫咱們拔了窮根啊!”

  3年前,嘎查集體經濟日漸壯大,嘎查村民年收入從不足3000元增長到23800元,張軍用集體經濟分紅點燃了嘎查村民的致富熱情。

  年近50歲的張軍成了巴彥敖包嘎查鄉村振興的領路人,並先后被評為“優秀嘎查村黨組織書記”、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全區十大“基層清風干部標兵”“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等。2019年,張軍受邀在天安門觀禮台觀看國慶閱兵式。

  在張軍擔任嘎查書記的17年裡,巴彥敖包嘎查從一個貧困山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度假村,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首屆100個特色村寨”“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諸多稱號,成為科右中旗鄉村振興戰略中一道特色鮮明的靚麗風景。

  “1998年的那場山洪把我們嘎查沖刷成一片片的河灘地。”作為土生土長的巴彥敖包人,張軍每到一處都能將這裡的來龍去脈細數清楚,“沒有草牧場,依托‘兩山半水’發展鄉村旅游,說不定能成。”

  “搞旅游對我們來說是破釜沉舟。”張軍說,“家家戶戶的積蓄就那‘仨瓜倆棗’,一旦失敗,全嘎查人都得喝西北風。”

  “一開始,我們把村裡能種樹的地方都栽上了樹苗,環境漸漸好了,就開始給水塘硬化養魚、搞垂釣。”生態建設和旅游發展都需要時間的沉澱,張軍帶著嘎查村民栽種的1000多畝生態林和2000多畝經濟林不僅涵水固沙,也為發展旅游業增添了綠色基底。

  農家樂、採摘園、蒙古包民宿、騎馬、射箭、七彩滑道水上餐廳等體驗項目應有盡有。如張軍所言,“所有的旅游項目都是嘎查集體一年一年攢出來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嘎查6個養殖專業合作社、巴彥敖包生態度假旅游有限公司等經營實體相繼落成,民俗館修舊如舊,七彩滑道、紫色花海與遠山近水相得益彰。巴彥敖包生態度假村開張僅1年,旅游村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營收220萬元。

  村民唐萬紅賣冰激凌,玉榮開火鍋店,60歲的貧困戶包萬福將3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生態度假村,每年分紅4380元。生態度假村的成功讓村民看到“真金白銀”,也讓巴彥敖包嘎查有了“鄉村旅游”這個支點和辦實事的“本錢”。張軍提議將嘎查收入用於產業滾動發展和全村公益事業。

  修橋洞,做防水和取水設施,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為嘎查326戶農牧戶繳納耕地水電費用﹔為嘎查1036人口繳納2022年度合作醫療﹔鼓勵培養農村大學生,新入學的大學生給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獎勵……所有開銷均出自嘎查集體經濟收益。

  2018年,巴彥敖包嘎查脫貧摘帽。盤旋在嘎查上空的窮雲散了,村民的凝聚力也越來越大。

  巴彥敖包嘎查現有1031人,是個多民族聚集村。在嘎查,最熱鬧的地方當屬約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這是各族村民開展文化節、趣味運動會等活動的“大客廳”。嘎查書記張軍說:“建廣場時,本可以掏錢請人來建,但村民都想為‘大家庭出力’,為‘自家事’獻計,我們嘎查的發展變化,全靠各族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如今的巴彥敖包嘎查產業興,村子美,日子富,但村民致富的腳步仍未停滯。“我就是農民的孩子,每個老鄉就是我的父母,我要讓他們都生活得富足而幸福。”張軍說,“未來要把‘巴彥敖包生態度假村’品牌做起來,發展更多業態,形成產業集群。”(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胡日查 高敏娜 通訊員 周新育)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