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關注民生

“互助式”養老真幸福

2022年04月28日08:1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今兒中午又不知該吃啥了!”78歲的劉德英和鄰居攀談,“年輕時候為吃不上飯發愁,現在為該吃啥發愁。”86歲的趙桂貴笑著附和。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鎮花村互助幸福院內,一群老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幸福的笑容蕩漾在每個人的臉上。“入住互助幸福院后,我們用上了自來水、坐便器,冬天統一供暖,鎮裡把村衛生所也設置在幸福院內,現在的生活質量非常高。”趙桂貴特別開心。

  烏蘭察布市深化推進農村牧區養老體制改革,將農村牧區養老服務同鄉村振興有效融合,大力開展互助幸福院建設,因地制宜探索“集中居住,分戶生活,統一管理,互助服務”的農村牧區養老服務新模式。

  “2012年,花村互助幸福院建成並投入使用,年滿60周歲的老人都可以免費入住。”花村黨支部書記朱曉軍介紹。“一開始也有顧慮,不種地了,我們吃啥?”80歲的姚玉回憶,“沒想到所有政策都能享受上,靠著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我們兩口子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幸福院分的屋子有42平方米,配齊了菜窖、涼房,門口還有1分菜地,比老家的土房條件好得多。”據了解,花村互助幸福院的入住對象來自平地泉鎮9個村20個村民小組的低保戶、五保戶、殘疾脫貧戶以及整合搬遷農戶,目前入住老人72戶108人,入住率100%。

  隨著這種養老服務新模式的深入推廣,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來到這裡安享晚年,他們還給這一模式起了個新名詞——抱團養老。“以前大家居住分散,兒女也不在身邊,難免感到孤獨。來到這裡后,大家經常聚在一起拉家常,日常生活也能互相搭把手,幸福院就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74歲的卓資縣梨花鎮東壕賴村村民喬富貴說。

  提到“互助”,78歲的齊俊杰就忍不住流淚,“去年3月16日早晨,我突然感覺心臟不舒服,要不是鄰居劉艮貴及時用三輪車把我送到縣醫院,我這條老命也就‘交代’了!住院治療需要陪護,可我是個五保戶,沒有兒女,老劉就一直在醫院陪護了15天。”齊俊杰患有冠心病和肢體三級殘疾,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無法親自報銷,卓資縣水利局幫扶責任人李凱了解情況后,主動為他跑前跑后報銷醫療費。當李凱把報銷后的1.2萬元醫療費送在他手中時,老人再一次留下感激的淚水:“真不知道說啥好,就是感謝!”

  為進一步提升互助幸福院的管理服務水平,烏蘭察布市創新管理模式,由鄉鎮黨委、政府從互助幸福院住戶中選擇公道、正派、熱心、群眾威信高且身體健康的老人擔任院長,全面負責院內管理服務工作,關心照顧院內老人生活,同時接受院內老人監督,遇到重大問題及時向村、鎮匯報。“村委會辦公地點就在幸福院內,老人們有什麼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解決。”東壕賴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日峰告訴記者。

  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讓老人們在幸福院裡歸屬感滿滿。化德縣長順鎮刀拉胡洞村互助幸福院文化活動室內,兩位老人正排練著二人台,他們精神矍鑠、邏輯清晰、目光炯炯有神。“文化活動室常年免費開放,老人們可以在這裡下象棋、打扑克、排練節目、演奏樂器……”刀拉胡洞村黨支部書記劉軍介紹。不僅如此,村裡還成立了文體娛樂隊,定期為老人播放電影,還經常邀請當地烏蘭牧騎為老人們演出,這些文化活動,深受老人們的歡迎與喜愛。“沒入住互助幸福院時,我和老伴兒沒個逛處,整天就在家裡窩著。自從搬到這裡,我每天心情特好。”76歲的刀拉胡洞村互助幸福院住戶沈玉祥笑著說,“大家都是同齡人,有共同語言,平時相跟上看個電影、下會兒象棋。每天早上,我和老伴兒還要到廣場上活動活動老胳膊老腿兒,現在生活好了,我們還想再活幾十年!”

  截至目前,烏蘭察布市共建成472處互助幸福院,有效解決了4萬多名60周歲以上農村牧區留守老人、空巢獨居老人、因傷因病喪失勞動能力老人的住房安全和集中養老問題。各個幸福院均設置圖書閱覽室和文化活動室,配備音響、電視、棋牌等設備,提供文化服務,還設置了健身活動場所和場地,配備必要的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及周邊居民開展健身活動。在幸福院,老人們真切感受到“互助式”養老的溫暖,“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啦!”沈玉祥開心地說。(記者 薛來 實習生 曹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