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赤峰

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跑出產業富民加速度 書寫鄉村振興新答卷

2022年04月22日08:50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馬鞍山村堅持黨建引領,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筑牢紅色堡壘、踐行綠色發展、培育特色產業、創新治理模式,走出一條“黨建強村、生態立村、產業富村”的振興發展之路。

夯實組織建設,筑牢紅色堡壘

馬鞍山村始終把建強支部堡壘、提升組織力作為工作主線,強班子、帶隊伍、抓服務,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水平,讓黨組織成為領導全村各項發展的堅強核心。

班子建設強引領。2020年馬鞍山村圓滿完成了“兩委”換屆。其中“鄉招村用”大學生1人,自治區選調生1名,配強了工作力量,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新活力。全村以黨史學習教育為砥礪初心使命的“磨刀石”,堅決做好“我為群眾辦實事”,解決了路燈電瓶更換、人飲管道維修等34件群眾提出急需解決的問題,創新實行“四點半”課堂,解決小學生農忙無人看管問題,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隊伍建設強擔當。馬鞍山村黨總支始終把加強黨性教育作為黨組織建設重中之重來抓,堅持不懈加強黨的理論學習,通過“三會一課”、上級提升培訓、自主學習等方式,不斷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政治意識、業務能力和為民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廣大群眾入黨積極踴躍,61歲的村民鄭林平時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掃雪時,他總是把左鄰右舍門前清理得干干淨淨﹔閑暇時,他總是到游客中間當防火宣傳員﹔為了村裡通柏油路,他對征地多一點、補償少一點之類從不計較﹔他還積極申請加入黨組織,現在已經是一名預備黨員了。”劉葉陽告訴記著,“全村42名黨員、26名入黨積極分子在疫情防控、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環境整治等工作中,切實發揮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贏得了群眾信任,黨的堅強堡壘作用不斷強化。”

網格治理強服務。民心安、社會穩,馬鞍山村全面落實網格化治理,按村民小組劃分6個網格,由黨總支書記擔任網格長,其他村干部擔任網格負責人,實行網格黨小組長和村民小組長的“雙長制”,聘用網格員12名。在具體實踐中,通過黨組織引領定核心、定機制、定政策,成立12支志願服務隊伍,為村民提供便捷服務,不斷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秉承生態立村,踐行綠色發展

馬鞍山村58歲的退伍老兵鄭杰,是村裡聘用的生態護林員。每天早上9點,鄭杰穿著標志性的迷彩服,手臂上佩戴著生態護林員紅袖套,來到他負責的林區,開始了新一天的巡護工作。

移栽果樹。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辦公室供圖

“當了一輩子農民,現在老了還肩負起特殊的責任了,以前隻管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現在我要負責全村的森林安全,覺得滿滿的使命感。”鄭杰驕傲地說,“看到有點火冒煙的、破壞樹木的,我就立即上前制止並報告給馬鞍山林場。”老鄭負責的管護面積大約有1000多畝,每天巡護2小時左右,隔2天就要把這片林子走一遍。主要是管護森林火災、樹木病虫害、亂砍濫伐等。

馬鞍山春色。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辦公室供圖

馬鞍山村積極保護生態,護林增綠,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發展共同體共建共享優勢,與林草、農牧、公安、水利等16家成員單位黨組織共同建立了聯防聯控機制,在生態治理、護林防火、原林養護、土特產品銷售等方面形成了工作合力,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將防火意識放在首位,在清明等重要節點,自願組成巡護隊,共護綠水青山,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0.2%。

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加強生態建設,近兩年,該村流轉土地410畝建成了生態採摘園,2022年進入盛果期。現在馬鞍山村生態好了,良好的生態產出山貨也多種多樣,慕名而來旅游的人也日益增多,以前的蘑菇、榛子等山貨得拿到錦山城區去賣,現在在路邊就脫銷,群眾切實享受到綠色生態帶來的效益。

培育特色產業,提升村民收入

馬鞍山村地處北緯41°左右,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很適合種植釀酒用的山葡萄。為了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獲取最大收益,村“兩委”緊盯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地理、氣候優勢,把發展山葡萄作為調整山區農業產業結構、撬動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張國利家是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看望的一家。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有漢、蒙古、滿3個民族,兩個兒子都是退伍軍人,家裡還有一名黨員。僅靠種植山葡萄這一項每年就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2021年,包括山葡萄收入、紅色講解員收入、失地保險收入、高齡津貼補助等在內,張國利家庭收入超過7萬元。

河南街道馬鞍山村山葡萄種植戶查看自家山葡萄。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辦公室供圖

獨木不成林,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馬鞍山村立足打造“紅色印記、綠色生態、紫色產業”三色模式,積極發展山葡萄產業和鄉村旅游業,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在山葡萄產業上,建立了以黨建聯合體為主導、龍頭企業為重點、合作社為紐帶、群眾廣泛參與受益的馬鞍山村黨建引領山葡萄產業發展共同體,融合了8個旗直單位、5個村、2個合作社和2個龍頭企業黨組織,圍繞山葡萄種植、技術、加工、銷售等環節,做到產業共謀、活動共促、責任共擔、資源共享。通過“組織聯建、思想融合,黨員聯管、服務融合,載體聯動、資源融合”的“三聯三融”工作機制,共同解決發展難題,實現了黨建和產業“互促雙強”。產出的山葡萄由境內的2家山葡萄酒廠每斤高於市場價0.5元收購,實現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目前山葡萄已發展到3500畝,帶動農戶畝均增收1000元。

馬鞍山村山葡萄加工現場。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辦公室供圖

在鄉村旅游業上,成立“三色”馬鞍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引領發展農家院15家,游客接待量達到了27萬人次。籌資建成了1000㎡的馬鞍山紅色教育中心,現在籌建集紅色教育展館、民俗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及中西結合的美食街和高端民宿的馬鞍山紅色教育基地,建成后將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之一。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3萬元,群眾人均收入1.59萬元。

創新治理模式,打造文明鄉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馬鞍山村黨總支立足村情實際,開啟了自治、法治、善治、德治“四位一體”鄉村治理模式。以村民自治為抓手,完善一約四會,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三務”公開接受各界監督﹔以法治為保障,引導全民自覺守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開展法治宣講進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活動,讓法律成為群眾維權利器﹔以善治推動社會治理,村干部、黨小組長、網格長、網格員層級傳達黨的聲音,做政治引航員、鄰裡守望者、村組啄木鳥,推進政策落實到位、解決鄰裡糾紛﹔以德治為引領,舉辦“好婆婆”“好媳婦”等各種先進典型評選,培育文明村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設置“愛心超市”,將黨員群眾善行義舉轉換成物質獎勵。

山林綠了,鄉村美了,產業興了,百姓富了,馬鞍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片幸福的熱土上,馬鞍山村民正在描繪一幅新時代農村建設的美好畫卷,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王安琪、祝柳)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