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鄉村產業興 增收路更寬(鄉親們的身邊事⑨)

本報記者  郁靜嫻
2022年01月07日10: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民增收形勢持續穩定向好。2021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26元,實際增長11.2%,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5個百分點。

數據背后,折射出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不斷挖掘,農村改革紅利持續釋放,農業產業鏈不斷延長,新產業新業態活力迸發,鄉親們家門口的增收路越來越寬。

穩住基本盤:創新經營體系,讓更多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

福建省安溪縣龍涓鄉舉源村,滿山茶樹已進入越冬期。村民陳稟懷冒著清晨的寒氣,和幾個伙伴上山翻耕土壤,增施農家肥。

作為全國有名的茶鄉,安溪縣有茶園60萬畝,茶葉是當地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產業做強做大,農民增收才有底氣。”安溪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謝景欣說,縣裡推廣“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優化制茶工藝,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讓好茶賣上好價。

“合作社提供從管護到收購的一條龍服務,過去一年收四季,現在隻收春秋兩季,效益反而提高了。”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技術總監劉金龍講起新感悟,“關鍵是教會茶農技術,夏暑留養,這樣芽頭不會過密,還有利於光合作用,平衡茶園生態,冬天要注重養根,為來年茶樹生長積蓄養分。”

生產組織化標准化,助力安溪茶產業越發香氣馥郁。“茶葉價格比往年增加20%。跟著合作社干,收入穩當,還不用擔心市場風險。”2021年,陳稟懷一家26畝茶園收入20多萬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謝景欣介紹,目前安溪縣成立了1200多家合作社,涉及茶業種植、炒制、銷售等環節,僅市級以上茶葉龍頭企業就有34家,一片小葉子帶動全縣80多萬茶農增收,涉茶產業總產值達200億元。

經營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基本盤。各地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助力農民穩產增收。截至目前,全國納入名錄系統管理的家庭農場已超過300萬家,全國農民合作社超過240萬家,帶動1億農戶,不斷拓展家庭經營收入空間。9萬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通過產銷訂單、土地托管、資產入股等方式,帶動1.25億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

“去年農忙時節,全縣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調度了300余台農機裝備,開展農事服務,不僅節本增效,而且解放了勞動力。”山西石樓縣農經中心主任李偉說,實踐証明,農業生產托管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托管地塊糧食畝產量平均增加15%左右。

在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90萬個,其中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44萬個,托管面積超過15億畝次,覆蓋農戶6000萬戶,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促進農民增收,必須牢牢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中國農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表示,當前,小農戶依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要通過龍頭帶動,提升組織化程度,推動農業經營集約化、標准化、綠色化發展,帶動小農戶通過產業經營實現持續增收。

拓寬增收面:改革激發要素活力,釋放農民收入增長潛力

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五會村,大棚裡的果蔬長勢喜人,田間小水利工程正在抓緊施工。

五會村是個農業村。“村裡人多地少,戶均2畝多地,怎麼種地是一道發展難題。”村黨支部書記劉揚說。

借助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試點的契機,村裡成立了股份合作社,按照村民自願原則,將土地集中后劃分為9個地塊,通過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德陽所開展經營權流轉。

“原本850元一畝的租金,統一流轉最高能到1150元。另一方面,土地經過整理后總面積增加了310畝。”劉揚說,增值收益通過分紅的形式,返還給一家一戶,面積量差形成的租金收入作為村集體后續發展資金。

“年底有分紅,打工不出村,真巴適!”村民豐思開說,家裡的2畝4分地流轉了出去,一畝獲得了100元分紅,平時他在附近的五樹家庭農場務工,每月工資2000元。

村裡的土地流轉后,4000多畝耕地種糧食,畝產提升7%—8%﹔其余地塊種植蔬果、花卉,特色產業發展得有聲有色。“基地用工需求不少,除草、栽花、摘果都需要人手。”劉揚說,村裡成立了勞務股份合作社,賦閑在家的村民經過免費培訓,由合作社對接供需、派遣用工,“隻要人勤快,每天勞務費80元,一年下來掙個萬把塊錢沒問題!”據統計,土地流轉后村裡平均每戶收入增加了20%。

“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民增收的一大特點就是全面增長。”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工資性收入名義上增長了15.3%,經營淨收入名義增長6.7%,財產淨收入名義增長10.7%,轉移淨收入名義增長11%。

“農村有豐富的資源要素,改革為激活農村要素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城鄉融合發展為優化配置農村要素提供了有力支撐。”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日益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不斷提高,以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逐步深化,農民收入多元化增長潛力都將得到逐步釋放。

挖掘增長點: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把更多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篩選、清洗、削皮、烘干、打包……在內蒙古五原縣復興鎮永豐村,蜜瓜收獲旺季結束,果干加工車間又忙起來。“去年種了20來畝蜜瓜,平均畝產6000斤,每斤在地頭能賣1.55元,品相稍差些的拉到車間加工成蜜瓜干,兩頭都掙錢。”村民陳永剛掐指一算,全年毛收入近20萬元。

五原縣適合蜜瓜種植,上市時節和甘肅、新疆等產區剛好形成錯峰,每年8月15日以后,全國各地客商都會集中到這裡。“我們村蜜瓜種得多,銷路也不錯,但蜜瓜不易儲存,其實裂口的瓜都很甜,可惜的是過去這些瓜隻能扔掉。”村黨支部書記李小四說。

這兩年,在政策扶持下,村裡建起了庫容400立方米的保鮮庫,能延長蜜瓜儲存期20天左右﹔加工車間也“住”進了村裡,年輕人搗鼓起了電商。李小四說,去年蜜瓜加工量達到了5000公斤,1斤蜜瓜干在網上能賣50多元。不隻如此,加工流水線還創造了不少崗位,“車間干一天,日結150元,大伙都很踴躍。”

基地在村、增收到戶,農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民增收作用凸顯,目前全國共吸納3000多萬人就業,輻射帶動1億多小農戶增收。

五原縣農牧和科技局局長郭明旺說,“接下來,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健全農企利益聯結新模式,保障農戶種植收益。另一方面,要繼續延伸蜜瓜產業鏈條,實現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增收。”

多渠道挖掘增收點,農民錢袋子更鼓。各地依托資源,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廣大農民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新業態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2021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業同比增長8.6%,鄉村休閑旅游業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圍繞提振鄉村富民產業,我國累計創建特色優勢產業集群5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1個、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228個、農業產業強鎮811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台載體日益增多,鄉村產業集聚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王秀東表示,要通過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民多環節增收,通過做強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民多業態增收,健全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把更多的就業機會留在鄉村,讓更多的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7日 18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