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通遼

向“綠”而行譜新篇

——《防沙治沙法》頒布實施20周年通遼市防沙治沙工作綜述

2021年12月14日08:46 | 來源:通遼日報
小字號

  夏季來到科左后旗,草木蔥蘢,鳥語花香,你不會相信,這裡曾經是沙地。

  據測算,2008年,科左后旗有460萬畝沙地。

  改變從2013年開始。治沙“愚公”們用馬車拉來樹苗,用脊背扛起綠色希望,向沙地“宣戰”。

  無論嚴寒酷暑,不管雨雪大風,他們在沙坨子裡吃、住,每天重復著一件事——種樹!

  廣袤沙海沒有路,那就邊修路邊種樹﹔鹼沙摧殘樹苗,樹種不活,那就再種新的﹔治沙遇到瓶頸,那就走出去學習……寒來暑往幾度春秋,不知不覺中,沙海變成了“綠洲”。樹多了,草也長出來了,農田好種了,野生動物開始在這裡安家了。

  該旗每年綜合治沙100萬畝、造林1600萬株,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森林覆蓋率達到30%、植被覆蓋度達到70%以上。

  科爾沁沙地橫跨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區,沙地面積7760萬畝,其中通遼市境內有419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面積的54.1%。全市138個蘇木(鄉、鎮),321萬人口中,有90個蘇木(鄉、鎮),近200萬人口生活在“無風三尺土”的惡劣環境中。

  2021年是《防沙治沙法》頒布實施20周年。這一法律的頒布實施,為通遼市防沙治沙事業提供了指引和規范,在一代代通遼兒女的接續奮斗下,科爾沁大地變了顏色——全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顯示:通遼市30%以下蓋度級的沙化土地減少了78萬畝,30——69%蓋度級的沙化土地面積增加573萬畝,“無風三尺土”的惡劣環境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諧統一的生態畫卷。

  《防沙治沙法》頒布實施以來,通遼市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國家重點林業草原生態工程項目,不斷加大植樹造林、草原修復和生態保護力度,全市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900多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624.2萬畝,9個旗縣市區14萬戶70萬農牧民直接受益。全市森林面積達到210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8.9%提高到現在的23.78%。劃定基本草原面積3218.6萬畝,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4406萬畝,完成草原生態修復1000多萬畝,草原植被蓋度比2013年提高了6.4個百分點,達到62%。初步構建起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功能完備的區域性生態防護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草產業體系,風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格局來之不易,保護生態環境容不得半點馬虎。通遼市堅持採取治沙造林、圍封禁牧、搬遷轉移人口、建設封禁保護區、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嚴厲打擊亂墾濫牧、亂征濫佔、亂捕濫獵、亂採濫挖等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實現綠增人進沙退。

  全市先后組織實施了“5820”“雙百萬畝”“323”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和收縮轉移戰略,特別是2018年,確定“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的生態布局,實施“四個千萬畝”生態恢復保護工程,著力建成立足東北、面向華北的生態防線。全市建立自然保護區66個、1000萬畝,實施罕山、大青溝、烏斯吐等5個生物多樣性示范區建設,劃定並實施公益林補償面積1053萬畝,佔全市森林面積的50%,每年15.7萬戶、59.2萬農牧民從中直接受益。全市300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面積逐年縮減,沙區植被蓋度明顯增加,2000萬畝草原、1500萬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沙塵天氣較上一個監測期減少了20.3%,實現了“生態狀況惡化整體穩定遏制,重點治理區域全面好轉”的局面。

  在推進沙地治理的同時,通遼市還不斷加大“身邊增綠”力度,在農村牧區推進“牛出院、樹進院”,實施城郊百萬畝森林、重點區域綠化工程,打造宜居、綠色、和諧、優美的環境。以城鎮村屯周邊、庭院內外、街巷道路、文化廣場、街角空地為重點,採取喬灌花草、落葉與常綠樹種相結合,對嘎查村街路、街角及周邊空地進行綠化美化,3000多個村屯實現綠化全覆蓋,通道綠化3500多公裡,打造出步步有綠色、處處有風景的生態宜居鄉村。

  “我管的這片地有400畝,一年給7萬塊錢,比自己種地收入高多了!” 科爾沁區慶和鎮五家子村村民鄒基平被問起工作和收入情況時,打開了話匣子,喜悅挂在眼角,幸福寫在臉上。

  2018年,慶和鎮與內蒙古海天制藥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將全鎮16個村、138塊荒廢林地流轉給企業經營,打造高品質蒙中藥材規模化種植項目。

  “這多好,合同一簽,啥都不用管了,還給咱錢!”這些曾經鮮被問津的荒地,給農戶帶來了經濟效益。

  平整土地,栽種樹苗,2019年春天,慶和鎮裡人頭攢動,機器轟鳴……農戶們的收入中又增加了一項:務工收入。“以前種樹得自己搭錢,現在種樹還能掙錢!”農戶們植樹熱情高漲,曾經“瀕危”的土地又重新煥發生機。

  2020年,看到成行的沙棘樹抽出新葉,藍色的桔梗花隨風舞動,農戶們不敢相信這片花海綠洲,曾經是他們熟悉的那片荒地,有人還特意邀請家裡的親戚來賞花留影。

  這一項目通過模擬野生種植環境,嚴格規范的育苗、管護和機械化採收模式,打造通遼地區高品質沙棘及蒙藥中藥材品牌,預計年產沙棘果可達6000噸、蒙中藥材15000噸、中藥飲片10000噸,在滿足企業高品質主要中藥材原料需求、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將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下一步我們計劃將產業鏈延伸至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領域,項目整體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20億元。”從荒地到花海綠洲,再到高端健康產品原料地,這片土地將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看,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保護生態的初衷就是保護人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通遼市堅持將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治貧致富統一起來,把推進科爾沁沙地治理,推動林業生態建設作為促進生產發展、農牧民致富的有效途徑,統籌協調興林與富民的關系,大力發展林沙產業,著力實現生態與產業的“共贏”。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林果、森林草原旅游、種苗花卉、林下種養殖等五大林草產業體系,促進並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全市木材初加工和人造板生產企業穩定在100家左右,農牧民每年通過銷售木材以及加工增值收入達3.5億元。以楊樹為主的用材林基地達500多萬畝,活立木蓄積1500多萬立方米。以沙地葡萄、塞外紅蘋果為主的經濟林果品產業已形成規模,栽植面積近100萬畝。林下種植藥材、食用菌培育、種苗花卉培育以及林下特種養殖產業,已成為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新的增長點。以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以銀沙灣、寶古圖沙漠為重點的生態旅游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昔日的“沙窩窩”變成了“金窩窩”。

  防沙治沙,任重道遠。

  “十四五”期間,通遼市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肩負起、履行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大力組織實施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完成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1000萬畝、天然草原修復1000萬畝,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保持在62%以上,努力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碳匯及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新時代內蒙古發展提出的殷切期望,在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中,描繪亮麗生態畫卷,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 賈雪)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