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水不下山 土不出川”是怎麼做到的?

2021年11月18日08:2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初冬,一場雪過后,寶石鎮的天空顯得越發清澈湛藍。一條條修葺好的河道蜿蜒在山坡上,阡陌縱橫,田疇似錦。  

  而曾經的這裡,一遇夏季汛期,村裡的狀況不堪回首。  

  寶石鎮隸屬興安盟突泉縣。寶勝村位於寶石鎮東南部,地處山區,洪溝交錯,每到雨季,水患頻發,村裡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會被水淹,雨季的水患讓村民苦不堪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作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一定要讓老百姓從水患中脫身,突泉縣發出了號召。  

  近年來,突泉縣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加強蓄水保土,積極營造綠水青山,夯實金山銀山的生態環境基礎。    

  針對現狀,突泉縣積極開展寶勝村山洪溝治理,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科學配置,實施綜合治理,有效保護了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今年夏季汛期的雨水特別大,還特別勤。以往我就非常害怕發生水患,但現在不一樣了,自從河道修好了,下雨天也可以睡個安穩覺了。”看著已經修葺好的河道,村民李井有由衷地說道。  

  在寶勝村東北黑土區侵蝕溝綜合治理工程突泉縣2021年項目蒙古屯項目區施工現場,工人們有的砌堡坎,有的搬石頭,大型機械翻土、運石,一派繁忙景象。  

  “這個工程總投資460萬元,2021年5月初開始施工。”突泉縣水利發展中心水保股股長顧廣豐說,全部完成后,項目區內的16條侵蝕溝將得到有效治理,極大地改善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和耕地質量,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基礎條件。    

  “三分治理,七分管護”,如何讓水土治理成果長期發揮效益?多年來,突泉縣不斷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堅持“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與項目所在村委會簽訂管護合同,明確管護責任,把責任落到實處。把建設好的水保林、經果林等工程及時移交村委會,村委會指派專職護林員進行管護,形成了林有人護、地有人管、路有人修的管護機制,為工程長期發揮作用保駕護航。    

  生態環境日益向好,青山綠水引人入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開始顯現。

  “水土保持項目實施以后,我家種了不少小蘋果。小蘋果產量高,每畝收益一年能有1000多塊錢。”李井有說,種植經濟林木不僅自家有收益,還使環境更美了。

  通過水保項目生態建設,突泉縣青山巍巍而立,碧水緩緩而流,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這些年,突泉縣重點實施生態修復、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等水土保持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積358.23平方公裡,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90.31萬噸,達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的效果,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鄉村畫面正在徐徐展開。(記者 張慧玲 實習生 李洋洋)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