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鄂爾多斯

構筑大生態,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達拉特樣板”

2021年10月27日12:25 | 來源:鄂爾多斯發布
小字號

在鄂爾多斯市第五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李理所作的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把綠色生態作為最大價值,推動全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樣板,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讓鄂爾多斯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

之后,李理又在參加達拉特旗代表團討論時,第一條就提到要“構筑大生態”,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頭等大事研究謀劃,以治沙、治灘、治孔兌為抓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確保黃河安瀾。

達拉特旗藏身於庫布其與黃河這張“弓弦”之中,區位獨特,幾十年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生態史。尤其近年來,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下,達拉特厚植生態底色,致力於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達拉特樣板”,成果卓然。

在達拉特旗庫布其沙漠的腹地,放眼望去,金色的大漠與藍色光伏發電板交相輝映,成為一道壯麗的風景。2017年,達拉特旗把荒漠化防治作為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開始在庫布其沙漠謀劃建設佔地10萬畝、規模為200萬千瓦的光伏治沙項目。2017年11月30日,總投資37.5億元的一期50萬千瓦項目得到國家能源局批准,並在2018年5月29日開工建設,12月10日實現一次性全容量並網發電,並成為全國最具規模的沙漠集中式光伏發電基地。

“過去我們搞沙漠治理,為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整體治理已達到25%,但只是停留在治理的層面。沙漠裡既有土地,又有光資源,所以我們通過光伏治沙,用工業化的理念治理沙漠,建設‘沙漠經濟先導區’,可以將沙漠資源有效地利用。”達拉特旗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轉變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傳統治沙模式,把沙漠治理與科學利用有機結合起來,以項目建設驅動生態建設,堅持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生態經濟、沙漠產業多位一體治用並行、平衡發展。

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從人沙相爭到人沙和諧共生,從防沙治沙到清潔能源發展並舉,達拉特旗不斷找尋應對荒漠化和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齊頭並進的方式,生態系統從惡性循環向良性循環加速轉化,憑借無數人的努力和付出,當前已進入增綠、增質、增效的新階段。

“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控制好農業、養殖業對水體的污染,另一方面在於沙漠的治理,防止沙化擴大對黃河生態造成影響,這是我們在庫布齊沙漠建設現代能源基地時要思考的重要課題,我們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達拉特旗的當家人及廣大干部群眾,早已形成這樣的“生態共識”。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久久為功。

達拉特旗境內的十條黃河一級支流,即“十大孔兌”,都發源於南部丘陵溝壑區,中部穿越庫布其沙漠區,到達北部黃河沖擊平原區,后長驅直入沖進黃河——達拉特旗南部丘陵溝壑區和中部庫布其沙漠區因此成為水土流失的“重災區”,水土流失面積佔到全旗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6%,也因此,達拉特旗成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重要地區。近十年來,達拉特旗共實施國家和自治區下達的重大生態工程12項,有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林業項目、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等。與此同時,還先后實施了黃河二期防洪工程、水權置換灌域工程、水保世行項目、砒砂岩沙棘生態減沙工程項目、淤地壩壩系工程等一批以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水土保持工程項目。這些重大工程實施以來,有效遏制了達拉特旗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的擴展趨勢,使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截至2020年底,達拉特旗森林總面積達到368萬畝,草地總面積達到469萬畝,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分別由2000年的10.2%和64.4%提高到現在的28.9%和78.8%。中部庫布其沙漠地區沙漠面積已由435萬畝縮減到327萬畝,減少了108萬畝,有近25%的沙漠得到了治理和綠化﹔現如今,達拉特旗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累計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3379平方公裡,佔全旗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1.8%,每年入黃泥沙量減少約990萬噸。累計治理恢復礦山3.3萬畝,建成自治區級以上綠色礦山7座,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80%左右……

以新發展理念為行動指南,下一步,達拉特旗將構筑大生態,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綜合治理﹔全面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和最嚴格的草原生態保護制度,著力構建“一脈三區十廊多節點”生態空間布局,讓綠色成為達拉特最鮮明底色﹔全面推行全流域協同治理、全地域保護修復、全領域防污治污,深入實施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高標准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綠色礦山建設行動和“藍天、碧水、淨土、清廢”防污治污行動,讓達拉特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翟冬梅)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