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內蒙古巴彥淖爾:“候鳥來巢”助振興促發展

2021年09月01日17:55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功以才成,業由才興”。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注重將柔性引才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以項目合作或智力支持為紐帶,為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區”配置“最強大腦”。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該市聚力發揮“候鳥型”人才“領航服務”作用,積極為產業發展“增碼加智”,推動柔性引才與技術攻關、產業發展、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等有機銜接、互促共進。

“我們與清華大學、南京土壤研究所楊勁鬆等30多位鹽鹼地改良專家、17家科研院所進行改鹽新技術試驗,在五原縣先行開展了5萬畝鹽鹼地改良試驗示范項目,在專家合力攻關下,探索出鹽鹼地改良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成為全國樣板區。”五原縣副縣長孫志剛說。

該市圍繞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打響“天賦河套”品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等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注重激活高端人才在高標准農田建設、種養殖改良等關鍵技術、重點領域上攻堅破難、創新推動的原動力,在推動農村牧區鄉村經濟發展和農畜產品品牌化建設上搭平台、建橋梁、重實效,以人才資源吸引生產資源、產業資金有效集聚,釋放人才興助力產業興的“磁場效應”,達到“一子落,滿盤活”的效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教授領銜的綠色生產技術推廣聯盟,首創移動式黃河水直濾水肥一體化農業灌溉技術,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隆平高科控股三瑞農科公司投資2.5億元的中國葵花城項目在五原縣開工建設,與中國農科院合作開展的“肉羊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項目有序推進﹔五原黃柿子、燈籠紅香瓜成功通過農業部地理標識認証,巴美肉羊獲評全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肉羊品種......

該市柔性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工程院等院士13人,創建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科研工作站37個,國家、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76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3個,帶動了一批農牧業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重點技術的創新突破,真正嘗到了“候鳥型”人才驅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甜頭。

“來時帶著金點子,走時留下金種子”。該市通過院地共建、院校聯合、院企合作等方式,為“候鳥型”人才科技引領示范、培育本土人才創造條件、搭建平台。

2021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與河套學院三方組建的上海交通大學巴彥淖爾現代農業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圍繞巴彥淖爾農牧業需求,聚焦支撐主要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副產品/農業廢棄物再加工、循環生態示范園建設、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河流污染綜合防控等方向組建12個“交大——河院伙伴研究組”,合力推動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重點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高校服務模式探索等方面創新突破。

2017年以來,巴彥淖爾市委、政府先后出台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巴彥淖爾市人才引進和培養實施辦法》等政策措施,市財政每年安排落實3000萬元科技創新驅動和人才引領工程專項經費,為柔性引才形成長久“輻射帶動”提供保障。

依托“院地共建”項目平台,該市杭錦后旗將“老中青、院博碩、學研用”人才科學編組,構建起“全國首席專家+區級技術負責人+市級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新科技鏈條,走出了一條“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新路子,為鄉村振興提供長久有力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該市圍繞發揮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集聚效應,在涉農領域組織實施了3項國家研發計劃項目、8項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50多項市級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建成46人沙漠治理科研人才團隊,取得肉蓯蓉人工接種、良種繁育等多項專利,推動防沙治沙與綠色產業發展相結合﹔依托富川養殖基地、浩彤等示范園區,建設人才開發示范基地,推動各類人才融入產業鏈、項目鏈,為推動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推進鄉村振興,走好“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興農”的發展之路,離不開“候鳥型”人才的聚力聚智。該市通過柔性引才發揮人才引領輻射最大效應,將研發團隊、科技人才、本土人才緊密聚集在一起,為發展綠色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聚起強大合力,在“候鳥人才”助推地方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邁出了堅實步伐。(梁雪梅)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