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院市合作為巴彥淖爾農牧業注入科技強“芯”

2021年07月21日10:0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7月16日、17日,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的專家們頭頂烈日、腳踩泥土,為參加2021年度院市科技合作項目中期檢查暨會場觀摩的人員及周邊的農牧民講解著農牧業新技術、新進展。大家在田間地頭享受了一場科技盛宴。

  如何提高大棚的種植效益?“大棚‘早春茬甜瓜+秋延后番茄豆角辣椒’一年兩茬栽培模式能有效解決倒春寒頻發導致的早春甜瓜受冷凍害、秋延后茬採收期短等問題,實現提早上市和秋延后栽培產量增加,畝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研究員姜偉給出答案。

  如何讓白茫茫的鹽鹼地變身米糧川?副研究員景宇鵬通過集成精准滴灌水鹽調控技術、鹽鹼地原土造林栽植模式、適時適量施肥灌溉水肥一體化技術等關鍵技術措施,構建適合於河套地區的精准滴灌水鹽調控鹽鹼地原土造林技術,並開展示范、培訓和技術指導。

  如何選育出集多羔、高產肉、增重速度快的超高繁殖力肉羊新品系?劉永斌研究員的團隊以巴彥淖爾地區養殖的主要肉羊品種為基礎,開展生產性能測定,收集血液進行基因組分析,掌握性狀相關分子標記,構建品種特異的分子標記數據庫,建設基於基因組信息的種羊追溯系統。

  ……

  農牧業科技要為農牧、強農牧。附近的農牧民聞風趕來,駐足聆聽。

  “以前老人們講,沒文化隻能去種地。現在我們講,沒文化種不好地。村裡人需要技術,也渴望技術。你看,在專家們的指導下,我們的大棚年年豐收,腰包也越來越鼓。”杭錦后旗三道橋鎮和平村黨支部書記田有鳳樂呵呵地說。

  特色果蔬提質增效生產技術示范、籽用西葫蘆新品種“金地系列”綠色高效應用與推廣、小麥新品種巴麥13號示范、向日葵擴行降密高質高效栽培技術示范、肉羊二元三元雜交技術示范、沿黃灌區耕地保育與鹽鹼地治理技術示范……農牧業科技攻克了一批產業關鍵技術,一項項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為現代農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裝上動力澎湃的引擎。

  2018年,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與巴彥淖爾市簽訂了《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農牧業科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農牧業科技領域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通過“科研單位+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技術服務企業”的模式,將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的科學技術、人才優勢,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融入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在河套大地上推廣應用了一系列優良新品種和增產增效新技術,促進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巴彥淖爾市也把同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的合作作為推動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進一步創新合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聯動,推動成果的落地轉化。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理順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各個要素的脈絡,院市合作碩果累累:以向日葵全程機械化作業為核心,實現從品種篩選、合理密植到農機農藝相配套的技術集成,促進新品種機械化、標准化生產及產業化應用進程﹔針對向日葵、小麥、玉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品種單一、地膜過量使用、利用率低、標准化種植水平和普及程度較低、病虫害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普及不夠等問題,對項目實施地核心示范區進行科學設置,培育新品種、建立新模式﹔重點開展向日葵有害生物防治、除草劑減施等技術,以及標准化的植保器械、藥劑和精准、安全、規范、輕簡化的植保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解決根結線虫制約設施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解決綿羊集約化養殖過程中選種和配種難、雜交體系不健全、標准化程度低、成本高、設施設備落后等問題……

  院市合作,讓科技成果找到了“娘家”。參與項目的科技人員紛紛表示,農牧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不能僅僅寫在論文裡,而要面向農村牧區,把科技力量轉化為現代農牧業發展第一推動力,為農牧民謀福祉。(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