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巴彥淖爾書寫綠色崛起新篇章

2021年05月27日09:37  來源:內蒙古日報
 

“塞上江南”巴彥淖爾。這裡既有江南水鄉的玲瓏溫婉,又有塞上高原的雄渾壯觀。這裡黃河滋潤、渠道縱橫,這裡五谷豐登,田疇似錦……

初夏時節,走進這片母親河孕育而成的田園沃土,到處彌漫著綠野的芬芳,到處奔涌著發展的活力,到處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今年一季度,巴彥淖爾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75億元,同比增長15.6%,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4億元,同比增長55.2%,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5.5%,高於全區13.8個百分點……

生態治理夯筑綠色根基,特色產業激活發展引擎,民生為本構筑幸福新城。巴彥淖爾市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創新挖掘金山銀山“價值”,前進的腳步堅實而豪邁。

沃野田疇繪新景,滄桑巨變展新顏。近年來,巴彥淖爾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一湖兩海”治理和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指示要求,主動作為,系統推進,研究制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及配套辦法,推動生態治理保護和現代農牧業發展實現互促共贏。

生態治理夯筑綠色根基

初夏的烏梁素海波平如鏡、湖天連綴,郁郁蔥蔥的蘆葦蕩中,三五成群的疣鼻天鵝、鸕鹚、海鷗、野鴨等各種野生鳥類從水面上輕快掠過,勾勒出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丹青畫卷。

“現在海區水質持續好轉,魚類和鳥類數量明顯增加。每年有260多種600多萬隻鳥類在此棲息。”烏梁素海鳥類保護站站長馬海明說。

合力護碧水,再現清如許。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系統實施了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在流域上游烏蘭布和沙漠,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在城鎮和工業園區,實施點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做到城鎮污水和工業廢水全收集、全處理﹔在河套灌區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大行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在烏梁素海湖區,實施生態補水、濕地淨化等工程,促進水體循環﹔在湖區周邊,全面開展烏拉山生態修復和烏拉特草原自然修復。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杜佔貴介紹,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施策,烏梁素海水質整體達到五類,局部達到四類,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巴彥淖爾境內地形獨特,儀態萬千。這裡陰山巍峨、黃河奔涌、層巒疊嶂、沙漠浩渺,草原一望無垠、湖泊星羅棋布,再加上八百裡河套田園,山水林田湖草沙在這裡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巴彥淖爾綠色發展的根基和命脈,而綠色發展又是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治本之策,隻有兩者統籌推進,才能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生態治理,常抓不懈。巴彥淖爾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設,持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工程,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4.1%,全面推行河長制,多措並舉守牢生態底線,厚植綠色發展根基。

在烏蘭布和沙漠,一期投資15億元的中國和以色列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落地推進。2020年10月,巴彥淖爾市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區被列入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巴彥淖爾成為防沙治沙用沙的標杆示范城市之一。

如今在浩瀚的烏蘭布和沙漠中,分布著聖牧公司22萬畝草場和23座有機牧場,10萬頭奶牛貢獻了全國一半以上的有機牛奶。

“我們栽樹固沙、種草養牛、牛糞還田,形成了完整的全程有機循環產業鏈。這裡飼養著9700頭奶牛,日產鮮奶145噸,去年產奶53000多噸,實現產值3億多元。”聖牧二牧場場長呂海金無比自豪。

在鹽鹼地改良方面,巴彥淖爾市與清華大學、南京土壤研究所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引進73家企業,進行21項改鹽新技術試驗比對,針對不同類型鹽鹼地找出有效治理辦法,5萬畝鹽鹼地改良試驗示范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區。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124萬畝,鹽鹼地改良工程51萬畝,優質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糧食產量穩定在50億斤以上,主產區地位進一步鞏固。

河套田園流金溢彩,湖泊濕地岸綠水清,沙漠綠洲生金長銀。如今的巴彥淖爾,以生態理念謀篇布局,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漸成“標配”,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特色產業激活發展引擎

推動高質量發展,根基在實體,支撐在產業。

走進臨河區鮮農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型鋼化玻璃結構智能溫室內種植的“佳西娜”番茄碩果盈枝,紅彤彤的果實源源不斷地供應北京等大市場。

鮮農公司副總經理崔敏介紹:“我們採用自動控溫、全自動水肥一體化、綠色病虫害防控、二氧化碳氣肥施放等技術,一畝這樣的智能溫室可栽培2000株番茄,每株可採摘40斤-50斤番茄,每斤番茄訂單價格是7元,這樣算下來,畝均產值約60多萬元。”

產業園不僅種植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等常規蔬果,還成功引進火龍果、香蕉、石榴、車厘子等南方果木安家落戶,實現了南果北種。公司採用“企業承建、農民承租”的經營模式,首批900棟日光溫室全部承租、銷售給周邊農民及精准扶貧戶、下崗職工、返鄉大學生就業創業,帶動1500多人增收致富。

巴彥淖爾市在國內率先提出“畝均效益論英雄”理念,通過品牌引領、優化產業布局、規模化經營、精深加工、典型示范帶動等綜合措施,促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力爭用3年時間推動全市三分之一的優質耕地畝均綜合產值達到2萬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

如今,在這片生機盎然的希望田野上,全面打響“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帶動更多河套綠色優質農畜產品源源不斷地走向高端,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旭一牛肉登上北海艦隊,河套白酒走出國門,兆豐面粉擺上了北上廣市民的餐桌……“天賦河套”授權品牌產品成為消費者購物籃中的“新寵”,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青睞,農產品出口93個國家和地區,貿易額連續12年居全區首位。

以系統性思維頂層設計,以國際化視野謀篇布局,巴彥淖爾市積極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中美、中以、中俄、中奧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園區,力促伊利集團高端有機乳產業集群、蒙牛乳業西部中心、河套向日葵產業集群、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等大項目有序推進……

從產業鏈到致富鏈,巴彥淖爾市推動糧油、乳肉絨、果蔬、籽類炒貨、釀造加工等優勢農畜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實現特色產品集群發展。

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有機奶、無毛絨、脫水菜、向日葵生產加工基地,全國第二大番茄種植與加工基地,全國地級市中唯一能夠四季均衡出欄的肉羊養殖與加工基地等一系列殊榮成功加冕,帶動百萬農牧民致富路上奔小康。

綠色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巴彥淖爾市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優化產業布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河套平原重點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電商物流、高新技術產業,堅決不引進有污染的工業項目,切實守護好河套平原這塊淨土。

同時推動礦山、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大石墨烯、新能源、大數據、雲計算、文化旅游等項目引進建設力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目前,巴彥淖爾市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518萬千瓦,佔全市電力總裝機規模的70%,新能源裝機規模佔比居全區首位。

5月10日上午,伴隨著洪亮的鐘聲響起,內蒙古大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圳証券交易所A股市場挂牌上市。這是巴彥淖爾市本土上市公司的“零突破”,也是內蒙古企業歷經9年后在A股上市“零突破”。

巴彥淖爾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啟動運行“巴事快辦”平台,大幅壓縮審批時間,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營商環境評價連續兩年全區排名第一,獲評“2019年浙商最佳投資城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運行質量全區排名第一、獲全國政務熱線最佳服務案例獎,全市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在全國160個城市中排名第五位。

服務軟環境的打造加快了建設項目“落地生根”。2020年,黑貓一期、中核龍騰光熱、潤海源產業園、華恆生物、杭龍生物質熱電、四華風電、三英環保等項目建成投產。

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加快建設蒙牛、伊利、星連星高端有機乳產業示范園,推動乳品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文化旅游、電商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加快興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開通了中歐農產品班列,甘其毛都口岸一躍成為我國進出口貨運量最大的陸路邊境口岸。2019年進出口貨運量突破2100萬噸,海關稅收35億元,創歷史新高。“十三五”全市累計出口農畜產品170余萬噸,貿易值近147億元。

據烏拉特海關統計,今年1月-4月,甘其毛都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達355.3萬噸,同比增長52.2%。其中,進口347.6萬噸,增長50.4%﹔出口7.7萬噸,增長242.3%。

民生為本構筑幸福新城

烏拉特中旗在農村牧區持續推進“廁所革命”,2萬多戶農牧民用上了新廁所。德嶺山鎮四義堂村村民曹金娥說:“家裡安裝上水沖廁所后方便多了,居住環境也改善了,家裡什麼也不缺了,和城裡人用的都一樣了。”

2020年,巴彥淖爾市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完成,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7.5%,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實現行政嘎查村全覆蓋。實施城區老舊小區改造133個,受益群眾近1.4萬戶。累計解決涉及7.36萬戶群眾房地產領域辦証難、入住難、回遷難歷史遺留問題,佔總量的98.2%。

老舊小區改造讓居民看在眼裡,喜在心間。杭錦后旗農行家屬樓居民張貴喜高興地說:“這個小區居住的都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前是破破爛爛,現在改造得整整齊齊,我們老年人心情更愉快身體更健康了。”

民生冷暖總關情。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將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落細、辦實辦好,不斷順應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民生答卷。

“十三五”期間,巴彥淖爾市堅持每年將75%的財力投向民生,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千方百計增加人民收入,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大幅度增長。

社會保障標准超過了全區平均水平,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生態宜居而充滿活力的環境讓百姓幸福感顯著提升。

城鎮新增就業5.6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66.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平均控制在4%以內。新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138所,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大通鋪”等問題,建成覆蓋城鄉中小學校的“同頻互動課堂”。在全區率先建成市域“半小時急救圈”空地一體化救援體系,組建了醫療集團、托管型等4種形式的醫聯體12個,成立簽約醫療服務團隊695個……

從脫貧攻堅到就業增收、從鄉村振興到城市棚戶區改造,從污染防治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巴彥淖爾市一項項惠民舉措、一件件民生實事傳遞出令人溫暖的力量。

塞上江南,綠色崛起。如今,以綠色為底的巴彥淖爾,正在繼續擦亮生態底色,厚植發展優勢,堅定不移地向著建設綠色產業集聚區、生態文明示范區、鄉村振興樣板區、對蒙開放先行區、美好生活共享區,建成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的戰略目標高歌猛進一路前行。(記者 寶力道 韓繼旺 張慧玲 圖古斯畢力格 賈奕村 特潤)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