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這個“國之大者”做大

2021年05月20日10:43  來源:內蒙古日報
 

  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鎮瓦房地村村民陳素芬在家門口的設施農業大棚找到了稱心的工作。

  赤峰市鬆山區第十幼兒園小朋友正在上體能訓練課。

  赤峰市中色鋅業中水預處理車間,工作人員在進行壓濾機卸渣作業。

  敖漢旗長勝鎮六頃地村沙漠之花產業園,村民呂樹芹把土地流轉,成了一名新農人。

  敖漢干部學院於2019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赤峰市九牧合農牧科技公司一期工程肉鴨養殖生產線,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

  赤峰市雲銅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電解銅生產線,技術人員在監看生產線機械臂作業。

  赤峰市紅山區福納康公司化妝品原料車間,工人們正在緊張生產。

  翁牛特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使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民生問題,可以為老百姓織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網”,為社會提供穩定預期的“定心丸”,為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社會發展潛力打造“發動機”。

  一直以來,赤峰市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施政的出發點和高質量發展落腳點,一件實事接著一件實事辦,把改善民生落到實處,讓民生保障不斷延伸,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堅定不移改善人居環境

  火車緩緩駛入赤峰站,眼前出現一幢幢高樓。

  這片區域,幾年前還是當地有名的棚戶區——鐵南棚戶區,李克強總理曾經2次來此實地考察,推動棚戶區改造。2017年,該棚戶區改造全面完成,7300戶居民全部遷入新居。

  鐵南棚戶區是赤峰城區內形成較早、居住最集中、面積最大的棚戶區,大部分房屋年代久遠、破損嚴重、面積較小。該地道路、供暖、排污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居民出行難、取暖難、排水難、如廁難,安全隱患多。

  現在的鐵南已經今非昔比,寬敞的道路,干淨的社區,漂亮的樓房,還有洋溢著笑容的居民。

  老人李祥曾住在鐵南十二棟,幾輩人蝸居在漆黑的小屋裡。現在,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兩居室,難掩臉上的幸福。他說:“擱在以前,我們出個門都費勁,現在我和老伙計們每天在社區裡遛彎兒、打牌,生活特有奔頭。”

  在城市主抓棚戶區改造,在鄉村則主攻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期間,赤峰市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人口共28527人。在“挪窮窩”的同時,該市千方百計幫助搬遷戶“換窮業”“拔窮根”,讓2.8萬脫貧戶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紅山區文鐘鎮文鐘村和二道井子村的搬遷,是該市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居民不僅搬新家,還有致富路。“原來村裡路不好走,全是泥巴路,一年也出不了幾次門。種地則全是山坡地,靠天吃飯,收入微薄,居住的土房是危房,離河套還很近,一下雨根本就出不來”,回想起過去的生活,用肖懷清的話來說,可以算是苦不堪言。看到現在搬遷點優越的居住環境,他笑言:“搬入安置點后,孩子讀書方便,收入也提高了。政府發展冷棚配套項目,我承包了3個冷棚,1個冷棚年純收入1萬多元,和原來比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我要鼓足干勁不辜負政府的幫助,多賺點錢把日子過得更好。”

  多措並舉發展職業教育

  發展職業教育,不僅能滿足社會對能工巧匠的需求,促進就業,也可以為青年提供更多樣化的成長成才路徑,有效分流高考升學的壓力,從而緩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

  赤峰市作為自治區教育大市,近年來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從職業教育痼疾入手,在體系建設、專業發展、內涵培育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赤峰數字創意產業實訓基地,一群年輕人坐在電腦前熟練地操作著,有的在制作動漫游戲,有的在為影視作品進行后期加工,還有的在做平面設計。這群投身數字創意產業一年多的年輕人,其實還是赤峰市鬆山區職教中心的學生。"上學就有了工作。”這些學生告訴記者,他們在校期間就參與企業生產,畢業后能直接入職。

  鬆山區職教中心校長王江說:“作為職業學校,我們一直注重校企雙元辦學、雙師帶徒,實行崗位專班教學,為產業培養人才。”近年來,赤峰市優化職業院校和專業布局,深入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育育人質量顯著提升。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窄胡同”問題,赤峰市在中職、高職和應用型本科院校間統籌開展不同層次深度銜接,為人才發展構建四通八達的“立交橋”,分段貫通培養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的各級各類技能人才。

  “赤峰市將中職與高職學校的重點專業對接,實行貫通培養。”赤峰市教育局副局長呂東輝介紹說,全市已確立中高職貫通培養專業31個,引導全市50%以上中職畢業生就近入讀市內高職學校。

  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寧城縣職教中心、林西縣職教中心、克什克騰旗職教中心等旗縣區中等職業學校共同組建教育集團,在這些中職學校建立分校,實現招生與就業、專業與課程、考核與評價的有效銜接。

  “立交橋”的建立,煥發了赤峰市職業教育的活力。2020年,赤峰市域內中高職貫通培養錄取2485人,較2019年增長153%,市域內高職專升本338人,較2019年增長228%,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銜接招生規模均穩步擴大。

  凝心聚力守護百姓健康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一直以來,赤峰市高度重視基層醫療體系建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高效、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

  前不久,位於赤峰市元寶山區寶山醫院長廊內的“住院病人一站式服務處”正式投入使用。這個一站式服務處在原有住院登記、預交押金及核酸檢測繳費、報銷業務的基礎之上再度整合,實現住院、出院及醫保報銷等“一站式”集中辦理。

  該院醫保科副主任張小雪向記者介紹:“患者在這個一站式窗口能辦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商業保險,民政救助、財政兜底這一系列的信息,我們能互相交換,然后在窗口完成即時結算,省去了患者來回跑不同窗口不同部門這個煩惱。”

  元寶山鎮塔卜烏蘇村是一個移民新村,村裡實施易地搬遷后,第一時間配套建設了村衛生室,經過標准化建設后,床位、設備設施、醫療技術人員、藥品等軟硬件齊備,村民就醫非常方便。患有高血壓幾十年的劉素珍告訴記者,有了這個衛生室,高血壓控制得更好了。

  “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專家在寧城。”這是寧城縣中心醫院在當地百姓心中的地位。多年來,該醫院准確把握京-赤對口支援項目,先后與北京宣武、同仁、友誼三家醫院“結了親”。持續25年的傳幫帶,加上自身努力,讓該醫院從籍籍無名小醫院躍升為集醫療、科教、預防、保健、康復於一體的綜合性三級乙等醫院,不僅極大地方便了本縣、臨近旗縣百姓的就醫,甚至成為“鄰居”遼寧省建平縣患者就近就醫的最好去處。

  該醫院院長楊鳳軍介紹,市裡對於基層醫院的重視加上我們本身的努力,還有北京大醫院的幫扶,是醫院有今天成就的關鍵。

  急診是一般縣域醫院的弱項,但卻是該醫院的強項,該醫院形成了以120急救中心為平台,鄉鎮醫生院為網絡醫院的聯動體系。

  此外,為了更好發揮縣域中心醫院的職能,2016年,寧城縣中心醫院獲得了自治區助理全科醫生規培基地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的協同基地資質,依靠兩個基地的建設,對鄉鎮和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更基層醫務人員的服務群眾能力。(記者 劉國新 王塔娜 康麗娜 帥政 金泉 阿古拉)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