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紫皮蒜 百姓金飯碗

2021年05月09日09:13  來源:內蒙古日報
 

陽春四月,春色漸濃。駛進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頭“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飯碗”的醒目標語。平坦整潔的油路旁,一處處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后一派備耕春耕繁忙景象。

走進脫貧戶王金霞的農家小院,隻見她正在院裡忙得不亦樂乎。園子裡的蒜栽子已經冒出幼苗,水靈靈的蒜苗散發著陣陣清香。“別看這園子沒多大,每年給我帶來的收益可不小啊!”王金霞說,2011年丈夫因病去世,讓本就捉襟見肘的家庭雪上加霜,在幫扶單位、幫扶干部的幫助下,她在庭院種植紫皮蒜后,生活才漸漸有了起色,擺脫了貧困。

提起五三村的紫皮蒜種植,得先從農民技術員許賀春說起。40多年前,許賀春的父親從遼寧的親戚家,帶回了50頭紫皮蒜的蒜栽子自家院子裡試種,一舉成功。五三村土壤肥沃,十分適合紫皮蒜生長發育,種出的大蒜皮薄頭大味道好,不但成為餐桌上的“常客”,還成為村民庭院種植的主打菜,更成為庭院經濟的“致富蒜”,非常受外地客商青睞。整地、平池,倒壟、栽蒜……已有30余年種植紫皮蒜經驗的許賀春,早已成為大蒜種植的行家裡手。這些年許賀春種植紫皮蒜賺了不少錢,也帶著鄉親們種蒜致富。

突泉縣無霜期125天左右,庄稼每年一季。為了提高庭院產出量,該縣推廣兩茬套種技術,採取“菠菜+胡蘿卜、芹菜+芥菜、大蒜+白菜”等根莖作物和葉莖作物輪作方式,實現“一年兩茬三個秋”“一畝園十畝田”,穩步提高產出效益。

“兩茬套種后得到了3筆收入,一是大蒜的收入,再一個夏天抽一茬的蒜苔收入,起蒜以后再種一茬大白菜,這是第三筆收入。除去肥料、蒜種、白菜籽的成本,每畝純收入1萬元以上。”許賀春笑呵呵地說。

蒜苔、蒜頭年年都能賣出好價錢,蒜農的種蒜熱情更加高漲。現在,不但五三村家家戶戶都種起了紫皮蒜,也已推廣到了突泉鎮、太平鄉、六戶鎮3個鄉鎮的24個村,全縣種植面積5000多畝,每年紫皮蒜總產量可達7500噸,紫皮蒜已成為突泉縣庭院經濟“當家菜”,其中突泉鎮溪柳村種植規模最大。2020年,“溪柳紫皮蒜”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証后,拿到了綠色通行証。

“我們村採用‘龍頭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了紫皮蒜包裝車間,企業以高於市場價10%收購村民種植的紫皮蒜,然后將注冊包裝好的紫皮蒜打入大城市的市場,不僅提高了我們紫皮蒜的影響力,還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五三村黨支部書記陳德泉說,“今后我們將繼續堅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方向,真正把大蒜產業做成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

歷經“示范先行”到“普及推廣”、從“自給自足”到“增收帶貧”,紫皮蒜綠了突泉縣農戶的庭院、美了村庄、富了一方群眾。(記者 胡日查 高敏娜 通訊員 曾令剛)

(責編:劉澤、張雪冬)